斗门—金湾缩短至8分钟!珠海鸡啼门雄起新大桥,或年底通车
南方+
2020-12-10 09:43

秋去冬来,伴随着最后一榀30米箱梁的平稳落座,珠江水系八大出海口之一的鸡啼门水道之上,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全桥贯通,有望于今年年底通车。

届时,珠海西部两个重要片区——斗门区到金湾区的通行时间将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8分钟,将有效缓解目前湖心路早晚高峰的拥堵情况,改变超100万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

航拍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

鸡啼门雄起一座新大桥

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总长1210米,桥面上两个主塔高近33米,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的中央索面部分斜拉桥。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的建成通车,将成为珠海西部斗门区和金湾区的“新动脉”。

“自2017年8月1日开工建设以来,经过三年的艰苦鏖战,建设者们克服了施工环境差、外部干扰大等不利因素,积极应对台风、暴雨、疫情的恶劣影响,相继攻克了超厚淤泥层桩基施工和雨滴式鞍座穿索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项目总工程师石兵说。

晴空之下,碧波荡漾,在香海大桥建设现场,桩机起落,吊装旋转,工人们正在捆绑钢筋、浇筑混凝土,将桥梁节段向前推进。

在斗门白蕉,香海大桥昭兴围互通立交已实现贯通,形似中国结,伏卧于连片的塘头之上,蔚为壮观。在这里,香海大桥与江珠高速公路形成交叉。立交以西,香海大桥直通高楼林立的斗门白藤片区,犹如一把钥匙,打通市民出行的新通路;立交以东,桥面已延伸到磨刀门副航道之上,待大桥贯通后即可铺上沥青。

据介绍,目前,香海大桥大桥控制性节点——磨刀门特大桥以及中山坦洲范围内的大桥主线段正全面施工,其中除部分还处于桩基施工阶段外,大部分桥体墩柱已经竖起,架梁施工将紧随其后,有望于2022年建成通车。

作为连接珠海东西部地区的一项重要工程,香海大桥将为斗门未来的发展打开无限的想象空间。此后,从珠海西部到市区的交通必须绕道珠海大桥的局面,将被改变。

通车后,珠海金湾、斗门两地通车时间将缩短至8分钟

黄杨河畔56万平湿地公园来袭

两座打通交通要道的大型桥梁,折射出斗门过去五年的交通嬗变。据介绍,“十三五”以来,珠海市斗门区逐步建构起一铁(广珠铁路),一纵(省道S272)、两横(黄杨大道、珠峰大道)、四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江珠高速)的干线公路网络骨架,外联通道建设提速,斗门与周边地区的区域交通一体化加快提升。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导。“十三五”以来,珠海市斗门区打通交通闭环,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为核心的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河两岸四组团”生态新城格局基本形成,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之城初见雏形。

与此同时,珠海西部斗门区原有的尖峰山公园升级改造成为斗门中央公园,黄杨河湿地公园二期的占地面积将达到56万平方米,并沿着河套地区南延,将黄杨河一河两岸绵延6公里的湿地打造成生态、都市、田园三位一体的黄杨绿洲,建设成超百万平方米的超级城市公园。

从2015年立项到2019年建成开放,历时4年,黄杨河湿地公园是斗门区在推进“三化”“三城”建设进程中取得的一大成果,成为斗门 “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的见证之一。

“黄杨河湿地公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斗门的‘斗’,斗不仅仅是斗门文化的图腾,也是一种运作手法。”斗门区市政园林管理处总工黄辉宁说,沿着黄杨河岸线,湿地公园由北至南分成三个区:文化斗、自然斗、生态斗。三斗既是设计概念,又是功能分区,分别承载城市人文、自然、生态。

鹤洲北高铁枢纽站前期工作将加速

气势磅礴飞虹,小桥流水繁花,公园花香处处,啼莺舞燕绿岸……“十三五”以来,一个个新建筑、新公园、新公厕出现在斗门人的身边,提升着市民的幸福指数的同时,也一步步实现着斗门人的梦想——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大湾区魅力之城。

湖光潋滟、文化气息和自然风光交融——一个又一个高颜值、高品位的公园,不仅刷爆了斗门人的朋友圈,更为斗门打造宜居宜业宣游的优质生活圈增添光彩。据统计,2013年至2019年,斗门区每年建设10个社区公园或小游园,至今共新建或改造198个公园,总面积约589.4万平方米。今年已新建或改造公园15座,新增公园面积约23.46万平方米。斗门人在家门口就能观山、亲水的愿望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公园之城呼之欲出。

“要想迈上新的更高台阶,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珠海市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表示,未来,斗门将加快推进鹤洲北高铁枢纽站前期工作,争取地铁3号线延伸至斗门,推动香海大桥西延线、机场北快线落地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城市承载能力,加快打造滨江田园生态新城。

编辑 陈冬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