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互联网大佬卖菜,光靠烧钱无法“真香”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2020-12-08 23:45
摘要

对于“卖菜”这类对应刚需的市场,消费体验一定是核心要素

在家点点手机屏幕,就能买到新鲜的蔬菜,这是很多市民期待中的互联网便利。近来,互联网公司正在入局这一市场,只不过换了一个名称,叫“社区团购”。

今年6月,滴滴打造的社区团购品牌“橙心优选”上线;7月7日,美团宣布成立“优选事业部”,进军社区团购赛道;8月,拼多多旗下社区团购项目“多多买菜”上线,小程序“多多买菜”也已上线;9月,阿里宣布成立盒马优选事业部,布局社区团购……仅仅数月,就有多家互联网巨头加入这场最新“激战”。

怎么个社区团购法?与其他在APP下单的生鲜电商相比,社区团购是以微信小程序为主要载体的零售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渠道创新,团长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团长通常是社区宝妈或周边小店老板,通过手机平台收到社区客户的当天订单后,次日将商品发至自提点(通常是团长家中或门店),再由消费者自提。这种“预售、次日达、自提”的模式,既有利于减少平台高额的获客及履约成本,降低生鲜库存损耗,又使供应链体系更加扁平化,可以避免中间商赚差价。再加上互联网巨头提供资金补贴,社区团购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是既方便又便宜。

巨头烧钱抢市场,吃瓜群众看戏薅羊毛——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互联网大佬们扎堆卖菜当然不是心血来潮,一方面是由于当前互联网平台的传统业务已达到增长极限,亟需新业务打破瓶颈、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社区团购的市场规模巨大,据国家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主要生鲜品类摊位成交额已达1.5万亿元,但主要流通渠道仍是农贸市场和超市,线上渗透率较低。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一副“催化剂”,越来越多消费者养成的线上消费习惯对于发展社区团购来说“如有神助”,进一步促成菜市场成为各方资本争夺的“红海”。

然而社区团购“真香”吗?恐怕未必。从媒体的调查走访来看,消费者的买菜体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除了便宜以外,由于网络下单无法对比实物,菜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预售制也无法像菜市场一样“随到随买”,不够便利。此外,在传统菜市场里,消费者提出的宰杀、削皮、分切等加工服务往往都能及时得到满足,挑挑拣拣、来来往往之间流淌着的浓浓烟火气和精细服务,也是网络平台所缺乏的。而“便宜”这一最大亮点也未必能够持久,如今用户的确可以“薅羊毛”,未来呢?从网约车到外卖平台、长租公寓,类似的“坑”消费者可踩得太多了。

对于“卖菜”这类对应刚需的市场,消费体验一定是核心要素。互联网大佬烧钱卖菜,短期内可以抢得一定流量,但长期发展能否“真香”取决于供应链质量和消费者口碑。社区团购主要是生鲜产品,而生鲜产品的难点在于“鲜”,对供应链管理能力要求极高,不是靠流量就能取胜的。只有站在用户思维的角度,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做实做优,提供优质、专业、周到且安全的消费服务,才能真正建立起用户的消费黏性,在这个风口下走得更长远。

见习编辑 王子烨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