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文儒携新书《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紫禁城六百年:东宫西宫》,在深圳中心书城外广场与读者分享紫禁城六百年的故事。借此机会,晶报记者在现场和李文儒也聊了聊他眼里的故宫。
▲李文儒,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中国文物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李文儒认为,故宫本身是故宫博物院这近百年的时间里最大的展品,从皇宫到最大的公共文化空间,它是现代的人们认识帝制皇权时代文化的鲜活标本,其中蕴藏着文化历史的变迁。守护故宫十余载,此次李文儒在他的新书里带领读者,跟随院长视角,从皇宫到博物院,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故宫。
谈及新书,李文儒表示,这两本书是他在故宫工作与研究20多年的思考与表达,他一直在思考现代人应该如何看待一个古老的宫殿,应该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文化遗产以及两者之间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基于此,今年又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正好以新书来和大家分享他多年的思考。
《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
《紫禁城六百年:东宫西宫》
李文儒 著
中信·雅信
2020年7月1日
从时空定位看紫禁城六百年
《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以故宫的“帝王之轴”为线索,串起故宫的前世今生。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中轴线穿紫禁城而过,长约八千米,自古便是 “帝王之轴”。六百年前,中轴线确定,紫禁城横空出世。这座代表中国古代建筑至高水平的宫城,在六百年后,依然是世上规模至大、保存完整的木质结构皇宫建筑群。从前,只有皇帝等极少数人可以从中轴线进入太和殿;如今,游客也能沿着中轴线穿行紫禁城。可并非所有人都知道,紫禁城营建的轴线结构意义——紫禁城的重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没有中轴线,紫禁城就失去了灵魂,不管建筑铺排多么流畅,都不会出现震撼人心的高潮。
中轴线,既是紫禁城营建的时空定位,又是不断延伸的概念。贯穿江山,连接时空。它的规划与布局,暗合 “天人感应”,它的伟大与力量,正在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中。
而《紫禁城六百年:东宫西宫》又以故宫不得不说的东宫西宫为主线,讲述“宫”里的那些事儿。故宫紫禁城构建之初,极其讲究对称,后廷的东西六宫最为严整——或许是出于规范皇帝与后妃关系的考虑。但西太后慈禧打破了这种均衡:为了庆祝寿辰、听戏、“垂帘听政”,太极殿与长春宫、储秀宫与翊坤宫被两两打通,西六宫就这么变成了“西四宫”。东六宫倒是不曾大动,直到末代皇太后隆裕在延禧宫中尝试建造西式水宫殿“水晶宫”,总算让东六宫不至于“落后”太多……
西六宫有一桩逸事属于一颗苹果。末代皇帝溥仪在储秀宫中吃餐后水果时,被匆忙前来的内务府大臣告知《清室优待条件》将被废除,这颗刚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从惊慌的溥仪手中滚落在地,被半年后前来清点文物的俞平伯看到、记录下来——其时早已干枯。
紫禁城中的建筑或变或不变,历经六百年风霜刀兵的考验,它仍默然注视着世道的无常。
故宫是文化历史变迁的标本
时代更迭,紫禁城的功能也不断变迁。李文儒指出,紫禁城从皇宫到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是空间功能的转变,更是文化历史变迁的标本。一代代人通过观赏触摸这座古老的宫殿,了解远去的皇权时代,认识到故宫怎么由皇帝一个人的宫殿变成所有人的博物馆,从而不断回顾历史,反思历史,更有目标的走向未来。这就是故宫本身作为最大的展品的价值。
这些年故宫一直作为“网红”打卡地而备受人们追捧,在李文儒看来,现在所谓的“打卡”其实历来都是人们对紫禁城的态度,“故宫一直是网红”。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她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看法,但热度一直在。起初在皇权帝制时代作为皇帝的宫殿,紫禁城很神秘,大家都很好奇她是什么样子。后来变成故宫博物院,从过去可望不可即到现在能够直接触摸感受,故宫更加热闹。因此,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能随时随地获得关于故宫的知识,展示博物馆文化的方式更丰富了,如今成为潮流的“网红”故宫只不过是在当下这个时代的新的表现方式。
如何更好保护和发扬文化遗产,这一直是围绕在包括故宫在内的所有博物馆身上的话题。对此,李文儒表示,保护是首要且最大的任务,所以大家会看到修缮是保护故宫博物院的常态。而这些保护手段的目的是让紫禁城建筑本身作为最大的展品,让大家以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认识它。做好文创等这些辅助工作外,主业还是把展览办好,这是任何一个博物馆的职责。这其中也包括把文博资源数字化,让每个人用最快的方式得到最好的分享,让博物馆真正变成人民的博物馆。
编辑 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