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单霁翔:让文物有尊严,就是叫人们看得起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2021-11-12 16:04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红的第二年,4万多人报名应考文物修复师,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频繁冲上热搜,吸引无数学子青睐考古学……一位前辈说,文物保护事业没有镜头前的浪漫,默默无闻中,要耐得住寂寞,择一业,终一生。他就是第一个走遍了故宫的院长,让故宫走进人们生活的单霁翔。

11月14日(本周日)22:00,国内首部高端访谈纪录片《邓璐时间》对话单霁翔。聆听如何让文化遗产“有尊严”。

让故宫文物活起来

出圈的火热与质疑的声音交织,单霁翔却始终保持清醒。

2011年接到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通知时,偌大故宫能被观众了解的仅仅是冰山一角。70%的区域禁止参观,90%的文物被束之高阁,“让文物活起来,有尊严地活起来。”单霁翔下定决心“开放”,让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联系。

从前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文物符号,变成了活泼卖萌的文创产品,拨开历史的尘封和迷雾,请它们进入现代的生活,它们不仅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和喜爱,也成为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出口。

据说,六百年来只有两个人走遍了故宫的所有房屋。一个是单霁翔,另一个是他的秘书,5个多月、1200座建筑、9371间房。脚踩一双布鞋,每一寸对土地的丈量,都是一次对遗产保护的思考,他与故宫还有哪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让世界遗产留下来

人们说他是“掌门人”,他说自己是“看门人”。 单霁翔“看”住的,不仅是六百年来红墙黄瓦的紫禁城,还有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北京老城。作为城市规划师,单霁翔坚定认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那些见证我们国家,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建筑,如同保护住初心、保护好根脉。

过去那些不被珍视的东西,如今都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我们的根脉和传统。为了这些遗产的明天,也为了我们自己的明天,许多像单院长那样的人,正为之不懈努力着。2019年,拥有5000多年文明的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在国际旅游联盟大会上,单霁翔却遇到了令他“崩溃”的误解。讲好世界遗产故事任重道远,该如何探索方式与规律?致敬传奇,记录时代。《邓璐时间》第三季11月14日(本周日)22:00,广东卫视全国首播,敬请期待。


(原标题《故宫单霁翔行万里:让文物有尊严,就是叫人们看得起》)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冻结-党毅浩,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