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晶报APP记者从主办方处获悉,由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简称“侯奖”)组委会、越众历史影像馆主办的“时间颗粒——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作品展”将于12月6日上午在越众历史影像馆开幕,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颁奖典礼暨第八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启动新闻发布会亦将同时进行。晶报APP记者先为大家剧透一波!
据悉,本次展览系深圳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2020年度支持项目。作为国内第一个民间的、公益的、以摄影家个人命名的纪实摄影奖,“侯奖”致力于推动纪实摄影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注,充分理解人性,呼唤人类良知与社会公正,并拓展纪实视野。同时,将对传统纪实精神与方式的传承与突破作为基本精神,并鼓励纪实的个性化表达,以帮助纪实性拍摄的摄影作者,推进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
自2007年开展首届奖项评选以来,“侯奖”(每两年一届)已举办了七届,走过了十三个年头。2019年起,从第七届开始,“侯奖”正式由越众历史影像馆承办,这个在当前中国摄影界的重量级奖项亦由此落户深圳。第七届“侯奖”共计收到93271件申报作品,有效申报项目数量为来自270位摄影师的291个项目。在有效投稿量上,本届投稿系历届之最。基于此,“侯奖”组委会、越众历史影像馆举办了“侯奖”创立至今的第一个作品展。
基于对侯登科本人、“侯奖”以及第七届所有获奖项目的研究及理解,本次展览策展人孙粹将展览取名为“时间颗粒”,“它有两方面的意指:一方面强调一种时空概念,当我们处于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空间,面临人类共同的难题时,每个人在此刻此地所留存的颗粒痕迹,这个痕迹是即时发生的;另一方面,它更强调颗粒痕迹的持久性,当一个人持续关注某一领域、某个群体或某种社会现象时,经过日积月累的凝聚,必然会抵达他所表征的质感,这时的颗粒痕迹已然成为每个个体为自己所处时代留下的印证”。
▲展品,廖璐璐《姐妹2011-2021》
▲展品, 曾翰《超真实中国》
此次展出内容包括第七届“侯奖”评选出的获奖项目、提名项目、入围项目,共计34位摄影师的36个拍摄项目。而“侯奖”作为一个项目奖的特点——须具备基本的影像档案及文献性——决定了本次策展必须面对“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整地呈现36个完全独立的项目”这一难题。本展是对第七届“侯奖”获奖的摄影项目的一次集体呈现。策展团队希望以此引起更多人对“侯奖”、摄影师和摄影项目的关注之余,亦期待引发更多的思考、讨论及批评。
▲展品,陈建华《夹缝之地——城•村共生》
▲展品,王双跃《“背篓”人生 》
据介绍,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6月30日。开幕后的第一周(12月6日至12月13日)将免费对市民开放,12月15日起实行收费制,具体请咨询越众历史影像馆公众号。
附:本次参展的36个拍摄项目
获奖项目:廖璐璐《姐妹2011-2021》、陈杰《俯瞰污染的大地》、周强《生》
提名项目:曾翰《超真实中国》、王大可《来自表弟小宇的信》、王子怡《劳动力市场》、刘莉《乡村戏班》、李峰《哭泣的岱海》、陈杰《悬崖村的变迁》
入围项目:段浩明《山河故居》、王闻博《默碑——废墟与废弃工厂摄影》、陈建华《夹缝之地——城·村共生》、唐寅《浪漫之地》、廖莉文《大明遗风》、吴凡《精神原乡》、商华鸽《生死悲欣》、顾勤《致亲爱的》、李洪涛《温暖阳光永远守望》、田建明《江南弃儿》、孙旻焱《我是路人甲》&《中心之城》、梁钧棠《摩托车大军回家过年潮》、张建忠《在路上》、齐水勇《他们 她们》、张晓武《乡村学校》、吴国勇《无处安放》、邹京耀《网红打卡》系列、杨文彬《大盛世》、德戈金夫《新草原照相馆》、王晴《异乡·故乡——新疆伊犁俄罗斯族人迁徙历程及血统演变》、陈劲《小镇青年档案》、武靖力《中国式网络生活》、葛亚琪《龙翔桥》、王双跃《“背篓”人生》、方云峰《苏撒坡的密枝林》、吴浩《十一家——以扶贫搬迁为中心的苗寨影像考察》
展览名称:时间颗粒——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作品展
展览日期:2020年12月6日至2021年6月30日
展览地点: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
主办单位: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组委会、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
策展人:孙粹
学术支持(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学术委员会):
陈小波、邓启耀、顾铮、李媚、石宝琇、孙振华、闻丹青、于德水、杨小彦、张献民、郑梓煜(以姓氏拼音排序)
(晶报供稿)
编辑 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