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在基层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11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用“十一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站在法治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关作为行政执法机关,始终坚持“人民海关为人民”,履职尽责、依法行政,努力打通海关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最后一公里”。
且听来自文锦渡海关的法治强音!
01
党建引领是关键
“法治思维”常树立
关党委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把加强党的建设贯穿法治建设各项工作始终,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关党委书记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部署和督办法治重点工作。
“研法平台”聚人气
组建“春雨”法律工作室,“一把手”亲自抓,甄选25名通业务、懂法律的干部作为成员。年内,邀请深圳市司法局法制专家等开展授课4次、组织“民法典人格权”线上联学等沙龙6次、接收并答复法律咨询4次。
“学习培训”促提升
将法治意识融入到干部职工的日常执法工作中,组织网上培训、专题讲座、线上课堂等20余次,编发《文关法治研讨》6期、《文关执法小课堂》8期,推动干部随时学、自主学。
“关键少数”齐带头
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关党委中心组学习、关党委会、全员培训中纳入“学法”议题。同时,将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支部综合考评目标,并将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等各环节。
02
专业队伍是保障
“研法平台”聚人气
组建“春雨”法律工作室,“一把手”亲自抓,甄选25名通业务、懂法律的干部作为成员。年内,邀请深圳市司法局法制专家等开展授课4次、组织“民法典人格权”线上联学等沙龙6次、接收并答复法律咨询4次。
“学习培训”促提升
将法治意识融入到干部职工的日常执法工作中,组织网上培训、专题讲座、线上课堂等20余次,编发《文关法治研讨》6期、《文关执法小课堂》8期,推动干部随时学、自主学。
03
规范执法是抓手
“制度建设”抓日常
在海关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着眼制度覆盖“广、深、细”,陆续出台《文锦渡海关帮扶企业防控疫情复工复产措施》《文锦渡海关稳外贸稳外资措施》等50余份业务制度指引,助力企业合法经营。
“执法检查”成机制
树立“执法规范化、规范化执法”理念。2018年关检融合以来连续两年开展执法检查3次,逐渐探索建立了“检查-整改-转化”的规范化执法检查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关员规范执法意识。
年内,查获进口固体废物宠物食品17吨、出口未申报鳗鲡鱼苗、石斛苗、石珊瑚等案件、以及空车暗格走私出境黄金5宗30公斤等典型案例。
04
高效便民是目标
“政策宣传”全方位
召开鲜活农产品集中申报、进口货物“两步申报”、出口防疫物资监管等政策宣贯会10次;建立“关企微信群”,在线答复企业政策咨询200余条,“线上+线下”强化政策执行“落地感”和企业获得感。
“营商环境”更优化
落实“六稳”“六保”助力复工复产,一季度即帮扶供港蔬菜企业、进口水果及水产品企业100%复工;为高级认证企业量身定制通关便利,对外张贴服务承诺、对内梳理措施清单,增设 “绿色通道”;推广应用“属地海关日常监管+口岸海关封识查验”的全链条管控模式,压缩通关时长近50%。年内,共收到企业锦旗18面,感谢信15封。
05
普法宣教是手段
“日常宣教”履职责
坚持“谁执法谁普法”,统筹推进 “4.26”知识产权宣传周、 “8.8”法治宣传日、“12.4”宪法宣传日、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活动等,成为法律法规的宣传者、推广者。
年内,组织开展“防治高空抛物•普法进社区”“共研共学民法典•走进公益律师联合会”“职业打假人诉食品安全案”模拟法庭等宣教活动8次。
“新媒体平台”频亮相
充分发挥新媒体宣传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通过“以案说法”“普法微视频”积极宣传海关监管政策,进一步提升了海关对外普法成效,为“七五”普法划上圆满句号。年内共计46篇包含普及濒危野生动植物、固体废物、医疗物资出口等海关法律法规的稿件获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刊载。
查获的出口伪瞒报医疗物资案件、侵权面霜9000余瓶案件被海关发布、国门时报等平台报道50余次。
连续查获4宗出口伪瞒报医疗物资案件被CCTV4、中国新闻网等陆续报道并登上微博热搜。
自主制作的《跨境学童普法宣传》微视频被海关发布“两微一抖”、学习强国中国海关号同步采用。
下一步,文锦渡海关将继续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同时,结合海关职能把全面依法治国“十一个坚持”的重点任务抓实抓好,坚持服务大局、执法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海关执法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使“依法治国”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编辑 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