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张光宇诞辰120周年,由嘉德艺术中心主办、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支持、吴洪亮策展的“为了前方——张光宇艺术12燃”和相关系列活动即将拉开帷幕,推出12个主题燃点与您共享张光宇的艺术世界,打造首都跨年的一场艺术大餐。
展览今起开票,欢迎走进嘉德艺术中心一起领略《大闹天宫》“美猴王”原型设计张光宇跨越时代的魅力。1961年,一部名为《大闹天宫》的动画片像它的主人公一样石破天惊地蹦了出来,这个腰间束着豹皮短裙,手舞金箍棒,神采奕奕,骁勇矫健的美猴王不仅成为几代国人心中永远的孙悟空形象,也成为光影中的永恒经典。
作为中国现代视觉、城市文化、大众传播的先行者,以及中国漫画与中国动漫电影的奠基人之一,张光宇曾做过大量的动漫艺术实践。张光宇早年在上海“新舞台”学习期间,经常去那里画戏剧速写和脸谱。1930年代,张光宇曾为时代公司制作京剧戏脸日历和玩具,其中“孙悟空”形象的戏脸尤为精到。
《大闹天宫》中的美猴王的装束及设计原型,脱胎于张光宇在1945年于重庆创作的长篇讽刺漫画《西游漫记》,这部作品共60幅,每幅均附文字说明,是中国现代美术的一部代表性作品。1946年至1947年,张光宇避居香港时期,曾试制黑白卡通实验片《敲钟男孩》,创作卡通故事《花果山》剧本,发表长篇黑白连环漫画《朱八戒漫游香港记》。
1954年至195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的张光宇,继续创作《新西游漫记》,并为文学作品《神笔马良》创作12张配图。这些经历都为张光宇对《大闹天宫》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一定影响。
张光宇的艺术实践遍及绘画、漫画、平面设计、空间设计、舞台美术、电影美术、壁画、动漫制作、出版、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他不仅是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经典动画《大闹天宫》的重要创作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国家核心形象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参与创办或编辑的《世界画报》《影戏杂志》《时代漫画》《抗日画报》《装饰》等许多中国近现代有重要影响的报刊杂志。他关注民族文化,曾搜集整理70余首民间情歌并为之绘图,他出版的《近代工艺美术》是中国第一本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设计的书籍。
张光宇的创作正是中国早期现代城市文化的形象化呈现,而他在整理传统、理解当下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本土化表达的探索,对今天与未来的中国视觉形象的塑造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编辑 董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