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将于今年底前落实“跨境理财通”;同时容许未有盈利的香港生物科技公司和内地科创板股份,加入“互联互通”选股范围,至于第二上市股份则未被纳入。
消息人士称,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对双方都有利,相关安排将尽快公布,冀于短时间内开始。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未有提及“跨境理财通”的落实细节,细节将留待金管局公布。她强调,落实时要保持金融风险可控。据金管局早前透露,“跨境理财通”将分为“北向通”和“南向通”两部分,计划各设置1500亿元(人民币,下同)总额度,个人额度为100万元。
金管局发言人当时又指,“跨境理财通”计划实施初期会先包涵中、低风险和非复杂性的理财产品,而“跨境理财通”一如其他“互联互通”计划,会按循序渐进原则启动,并按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监管机构正以务实谨慎、风险可控原则制订落实细节。
可买未有盈利港生物科技股
港交所(388)主席史美伦发声明响应称,施政报告彰显了政府致力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决心,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又认为有助于确保香港资本市场的活力,并能够不断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
证监会则欢迎进一步加强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措施。主席雷添良说,扩大互联互通机制下的合资格证券范围,有助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香港竞争力;未来将继续与港交所紧密合作,以便落实有关措施。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亦表示,高兴看到政府加快落实在大湾区的“跨境理财通”,将继续与监管机构紧密沟通,共同推动计划早日落实,满足大湾区和香港居民的投资需求。
可吸引更多生科公司来港上市
数据显示,目前最能反映香港生物科技股整体表现的指数为“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目前共有43只成分股,当中除了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股外,部分指数成分股已录得盈利。若按消息人士透露的标准,有可能获纳入“互联互通”的股份,包括康希诺生物(6185)、康方生物(9926)及沛嘉医疗(9996)等。
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表示,对于未有盈利的香港生物科技公司有望获纳入“互联互通”,会令这类股份买卖渠道因而增加,未来或会吸引更多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因“北水”可以透过“互联互通”买入在港上市的生物科技股,港股投资价值将会因而增加,届时或会有部分生物科技股将以“先H后A”上市,甚至在美国上市的生物科技股,也会来香港作“第二上市”。
另外,在容许未有盈利的香港生物科技公司纳入为“互联互通”选股范围方面,消息人士称,在符合现有的特定条件下,如被纳入恒生综合大型、中型股指数,或符合市值等要求,就可被纳入互联互通,最终要视乎具体公布情况。
ETF未通有玄机
中央和港府致力促成更多的“互联互通”之际,讨论多年的“ETF(交易所买卖基金)通”,却迟迟未能落实。究竟为何出现如此情况?当中包括所包含的风险又如何?何时开通“ETF通”才适当?
先回顾各项“互联互通”的开通时间。2014年,“沪港通”开通;2016年,“深港通”开通;2017年,“债券通”北向部分开通。上述3项“互联互通”中,首两项是各地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余下一项则是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
“沪港通”和“深港通”得以先后落实,意味既然内地和香港,在市场之间已完成“互联互通”,两地在下一步的“互联互通”,定必是在产品上入手。
但自2014年以来,能够获纳入“互联互通”机制的,只能围绕股票及债券,其他产品则“只闻楼梯响”,包括与股市升跌高度密切的ETF。究竟背后原因何在?
或担心加剧大市波动
ETF主要是跟踪、模拟或对应指数、股票,甚至债券或商品的投资产品,从而让投资者间接参与某个市场、或某类投资产品。不论在内地或香港,ETF均大行其道,在部分时候的成交更可升至排行榜的首几位,对股市的走势可谓举足轻重。
诚然,相比窝轮(权证)及牛熊证等衍生工具,ETF的波动性远不及上述两项,但由于部分ETF具杠杆效应,一旦股市出现波动,ETF势将加剧波动性。在昔日股市波动性较低时,“ETF通”尚且未能落实,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战及地缘政治紧张的气氛,导致各地市场不稳之下,开通“ETF通”,可以说是“火上加油”。
虽然笔者信奉市场力量,但市场力量总有失效的时候。故此,若监管机构要履行好责任,在“互联互通”何时开通的问题上,必须拿捏得当,皆因“小心驶得万年船”嘛!
【市场回响】
证监会主席雷添良:互联互通机制下的合资格证券范围得以扩大,有助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证监会将继续与港交所紧密合作,以便落实有关措施。
港交所主席史美伦:施政报告彰显了特区政府致力于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决心。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行政总裁黄王慈明:期望尽早推出理财通,相信会对于本港的资产管理行业将带来很重要的影响。
中银香港替任行政总裁及风险总监卓成文:施政报告一系列加强香港与内地合作的政策措施,将有助于香港经济加快复苏步伐,重拾增长动力。
见习编辑 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