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美文287期【散文】傅德盛 | 祖母的故事
王惠平
2020-11-21 20:48


祖母的故事

作者  傅德盛   朗诵  蓝予


祖母离世已三十余年。祖母那瘦削的身形,慈祥的容颜,时而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时而又倏地隐去。其苦难的一生,发黄的故事,像一根老树藤缠着我灼痛的心。

祖母是傅家“童养媳”。祖母生于1911年,她八岁就来到傅家做“童养媳”。祖母出身贫寒,长得瘦小。但“童养媳”的身份注定要吃苦受累,更不幸的是祖母“圆房”后,三十三岁才生下我父亲。祖父是个旧式的自恃有教养的私塾先生和行医郎中,对祖母总是冷眼相看、谩骂虐待,甚至几次将祖母逐出家门。在父亲刚满三岁时,祖父终于一纸休书,将祖母“休”了,另娶了当地一盘姓女子为妻。从此,祖母成了孤寡,“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祖母也有一段风光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激起了祖母“当家作主”的热情。土改工作队进驻村里,解民倒悬,替祖母作主,终于从家族中分得一间土房,使祖母“独立门户”,开始了新的生活。祖母是公认的“土改根子”,被选为“人民代表”,出席了当时零陵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这么荣耀的事,成了祖母一辈子的骄傲。1958年,村里吃“公共食堂”,祖母又被选为“食堂管理员”。但祖母从未假公济私,多占多用;而是处处为公着想,与食堂师傅们一道,精打细算,合理安排。村民们虽然难得吃饱,但和气有趣。

祖母勤劳持家,好施乐善。生命的盛开,蕴藏着许多梦想。祖母凭着自己的坚强和勤劳,维持着生计。在满勤出好集体工以外,靠砍柴、养猪等贴补开支,送父亲读完了小学,考上了中学。祖母用行动证实着培养好后代的信念永远没有改变过。这也成了后来家庭培养下一代的榜样和动力。

祖母最疼我这个长孙。俗话说,奶奶疼长孙,确实一点不假。从弟妹生下来以后,我便跟着祖母睡。祖母没读过书,但故事讲得好,偶尔还教我唱山歌和民谣。上小学高年级时,我们村的孩子要到十里路以外的地方去读书,中餐需要带饭在学校吃。为此,祖母每天清早给我备好饭菜,惹来同学们好生羡慕。有时没带饭,祖母便早早煮好饭菜等我放学,一进门饭菜已盛好。我狼吞虎咽般吃着,祖母便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微笑着。那种爱意飘溢在破旧的土墙屋内,定格在简陋的饭桌前,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转眼间,进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已过古稀的祖母,身体每况愈下,还患上了严重的支气管炎,常年咳嗽不止,气喘吁吁。尽管我在县城工作,很少回家,祖母就天天念叨。后来听邻居说,祖母常常拄着拐杖到河坡上,久久望着河对岸我工作的方向。虽然视力不及,但这是爱的送达,心的呼唤啊。

如今,在我的心中,永远有一个遗憾和痛,那就是祖母在世的时候,我没有接她老人家去县城看一看,这真是“子欲孝而亲不待”啊!

(以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


傅德盛,湖南永州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多年担任示范性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和机关文秘工作,现任职于某机关。文学创作是一生的快乐追求。其作品发表于巜作家平台》巜东方时报》《山海经》《青春岁月》《湖南教育》《潇湘》《永州日报》《岳麓文艺》等报刋。现为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永州市作协会员,双牌县作协文艺评论学会会长。

朗读者


蓝予,本名王惠平,深圳特区报新媒体《读特》“聆听美文”栏目的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协理事。现已出版一本长篇小说《苏醒》,五本散文集《得闲来叹茶》《人与动物的距离》《转身回眸》《心灵的故乡》《柳黄霜白时的背影》等。一本《蓝予国画作品选》,一本《“清风雅韵”蓝予国画集》。

监制:夏岩青  录制:杨义  编发:读特APP   点本文右下角:下载读特客户端收听。

如果您喜欢《聆听美文》,请给我们投稿,加微信:251330018


(作者:王惠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