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明“六连冠”启示:全面协调发展的接力赛

深视新闻
2020-11-20 22:07
摘要

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既是一份礼物,也是对2000万深圳人奋斗历程的一份交代

1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大会,表彰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榜单的城市。深圳成功实现“六连冠”。如何看待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请看今天的余治国观察。

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硬件、软件,包括人的总体风貌的全面反映,也是一个城市营商环境的客观组成部分,更是体现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尤其在特区成立40周年的关键年份,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既是一份礼物,也是对2000万深圳人奋斗历程的一份交代;在深圳加速先行示范区建设,定位城市文明典范的时代开启面前,获得中国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更是对全市上下再出发的一份激励。

此次,深圳不仅是“六连冠”,也因为成绩靠前被通报表扬。文明城市评选规则本身此次有较大变化,从过去“三年一评”转变为“每年测评最后大考”,按照2018、2019、2020年三年测评总成绩排名。而考核指标体系更趋近于老百姓真实生活感受,城市背街小巷干不干净,农贸市场地面上有没有污水,出租车和网约车的服务态度,地铁站口的烟头数量,遛狗牵不牵绳等等,都细化为增减一座城市文明分数的考点。特别是深圳这几年高强度治水和高强度开发建设城市,比较容易触发抱怨指数,在这个背景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更加显得来之不易。

昨天一则新闻也显示出深圳文明创建不停顿不止步的态势。《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开始征求公众意见。新法拟规定,包括学校、医院、商场、酒店、公园在内的五大类公共场所,未按标准建设无障碍设施的,将“一票否决”。在工程验收时,必须听取障碍人士代表的试用意见。整个城市要依据障碍人士、老年人需求进行适应度改造,还通过设立基金、明确公益诉讼主体等安排确保目标实现。再加上此前提出的“儿童友好型城市”,深圳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全生命周期友好型社会。一个人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可以在深圳遇到条件最丰富的干事创业环境,而当一个人处于生命周期里相对弱势的阶段,也能在城市感受到高水平的关怀和照顾。这些举措不仅体现出深圳迈向文明典范的城市意志,也将客观上形成“聚天下英才”的归心魅力。

当然,通往更高水平城市文明的道路,注定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也注定必须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任何一个短板都会影响这场“差额竞争”的最终结果。与此同时,社会协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明倡导与立法的互动、与司法的互动、与教育的互动、与财政分配的互动、与社会意愿的互动等等,都将成为深圳摸索经验、创造示范的新考场。这些探索将对深圳迈向“内生需求驱动型”文明城市,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今天的观察就到这里。

见习编辑 连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