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陪伴市民走过了25年...
老馆闭馆公告
为配合“老三馆”(宝安图书馆老馆、群艺馆、影剧院)升级改造项目整体推进,宝安图书馆老馆将于2018年1月1日起全面闭馆。
全面闭馆期间,所有服务区域(包括各阅览室、24小时图书馆及自习室)暂停开放。需办理业务、阅览或自习的读者,请前往宝安图书馆新馆或其它分馆。如需业务咨询,请拨打服务电话27387075。
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宝安区图书馆
2017年12月
这一天,终于来了...
今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宝图”的前世今生
深圳市第一个区级图书馆
大家知道,深圳的前身是“宝安县”。
1979年,“宝安县”改名深圳市。当时的“县图书馆”,实际上是现深圳图书馆的前身。
1986年,位于红荔路的深圳图书馆老馆开放。
2006年,位于市中心区的深圳图书馆新馆开放。
那“宝安区图书馆”,又是怎么来的呢?
198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宝安县建制(即现在宝安区的前身),隶属深圳市,辖特区外的1577平方公里。
1983年,宝安县重新组建宝安县图书馆(即宝安区图书馆的前身)。
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宝安县图书馆”,书库面积40㎡,报刊阅览室面积35㎡。
这本工作资料非常珍贵
40㎡+35㎡,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比不上一个普通阅览室的大小。
但是,意义非凡。
因为从那时起,深圳第一个(县)区级公共图书馆诞生了。
25年前,她才是“新馆”
1993年初,宝安县分为宝安、龙岗两区,宝安县图书馆更名为宝安区图书馆。
同年7月,位于宝安老城区的图书馆大楼启用。没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她:
注意“宝安图书馆”标名的字色,最初是金色的
翻开宝图大事记,有这样一段记载:
“7月16日,区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到会的领导和嘉宾共156人……接收深圳市图书馆送来书刊2000册……”
25年前,她才是“新馆”。
矗立在新安二路72号,群众文化广场上。
陪伴一代宝安人成长,见证着宝安的飞速发展。
从一开始,就是宝安人的精神家园
自1993年开放至今,宝安图书馆老馆累计接待读者近2000万人次。
一组老照片,还原了过去25年的点点滴滴。
不同时期的读者证:
从纸质卡到智能卡
以前的读者须知:
早期的服务台:
馆员在协助读者还书
早期的图书阅览室:
采用了木质桌椅
升级后的阅览室(2003年左右):
那天是周六下午,满座
你是否记得,那些年,大家流行去网吧玩聊天室?
而宝图,就设立了免费上网的电子阅览室:
那个年代,处理器还是奔几?
随着技术进步,电子阅览室也升级了:
看出不同吗?提示:显示屏
孩子们的阅读体验,宝图一直很关注。25年间,少儿阅览室前后升级了3回。
从最初的:
布置比较传统
到2.0版本:
增加活泼元素
到2.0增强版:
局部有点小变化
最后是3.0版本:
静音材质地面,低矮造型书架
不说不知道,举办读者活动的“报告厅”,原来经历过从“天上到地下”。
早期设在老馆最高层,即6楼:
当时叫“多功能厅”
蓝色椅子是馆员从福永家俬城亲手挑回来的
后来,改在了地下一楼:
讲台背后的扇形墙面,和“宝图星期讲座”的扇形标识呼应
25年间,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变化的,是更好的阅读体验、更丰富的读者活动、更贴心的人性化服务。
不变的,是她对文化传承、知识传播、价值传递的坚守。
发挥余热,直至华丽转身前
2013年12月,位于宝安中心区的宝安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
宝图新馆
过去的4年,新馆完成了对老馆的全功能继承,社会知晓度不断扩大。预计2017年全年,新馆接待量将突破250万人次,再次刷新历史记录。
宝图新馆阅览区
就在新馆展露光芒的时候,老馆仍在发挥余热。
过去4年,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老馆仍继续为周边居民提供基本服务。来馆的,不仅有长期相伴的老朋友,更有年轻一代的新宝安人。
随着市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已有25年历史的老馆,需要一次华丽转身,重新焕发活力。
如今,时间到了。
“宝安1990”:新时代,最文艺
为了焕发老建筑的活力,使其在保持原有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同时符合新时代需求,更好地服务市民,宝安区决定对老城区图书馆、群众文化艺术馆、新安影剧院(又称“老三馆”)进行升级改造,并将之命名为“宝安1990”。
升级改造后,这里将会是“图书馆+文化馆+音乐厅”,将会是宝安最文艺、最艺术的公共文化空间。
效果图看得不够?宝图君为大家找来了“宝安1990”的模型,大家感受一下:
中间六角形的就是老馆
老馆将继续作为图书馆,为老城区居民提供综合性文献借阅、报刊阅览、电子阅览、读者活动等服务。
改造后的老馆前厅,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钻石书廊”。
亮灯那个地方
钻石书廊,里面是这样的:
明亮通透(效果图)
书墙环绕(效果图)
老馆依旧在,而且更美。
2018年1月1日起,老馆将全面闭馆,进入改造期。
待她华丽归来时,期待你与她的再次相见。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