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丨胸怀国家和人民利益 开创崭新历史发展道路
霍荣荫
2016-06-24 17:12

3

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右一)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深圳特区报记者 邱海彬 摄

三十余年,珠海经济特区从一穷二白的边陲小镇走上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崛起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之一,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生态优良、社会公平、人民幸福,珠海经济特区人靠的是一种精神,这就是敢闯敢试、大胆探索的改革开放精神。

它是不畏艰辛赤胆开拓的动力源泉。创办珠海经济特区无资金缺人才,条件非常艰苦。面对困境,特区人以家国担当政治责任感“后天下之乐而乐”,以“特区成败,匹夫有责”的坚定信念,摒弃一切违背特区发展使命的投机手段,不惧任何艰难困苦和风险,积极主动勇担责任与失误,自力更生,在特区开放的政策范围内调集一切有效资源,使特区实现经济腾飞,城市建设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这种精神支撑攻坚破难开拓创新的果敢行动。珠海经济特区为破解发展难题,实施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改革实践:珠海创新无“禁区”,科技重奖、土地统征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创新举措瞄准珠海长远可持续发展。特区人以对国家忠诚、对人民负责的勇气和胆略,敢于在前所未有的历史空白上开辟出独具一格的发展路径。这些创新安排为珠海走上一条经济高速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尊重技术创新、守护青山绿水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出珠海经济特区深厚的资源禀赋和崭新的发展风格。

这种精神成为胸怀祖国报效国家的战略视野。珠海经济特区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就跳出特区范围,实施以“西部大开发”为重点的城市发展战略。珠海历经千辛万苦通过围海造地、生地变熟地再变宝地的土地出让方式, 想方设法采取多种筹融资渠道兴建横跨东西交通大动脉,自主谋划建设国际机场、国际港口、铁路、伶仃洋大桥和大型电厂、水厂等一系列命运工程和如今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等项目,打开了统筹粤港澳区域经济的新战略格局。

这种精神成为破除教条放眼世界的发展法宝。胸怀国家和民族大义不断推动珠海经济特区打破教条偏见获得创造性发展的机会。从建设珠海机场开始,创办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便成为珠海放眼世界的新舞台,特区人以大无畏的勇气在国内举办这项史无前例的事业,获得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打破部门、地方之间的条块藩篱,同心协力创办这一国家项目,使中国航展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航空航天博览盛会,推动珠海在中国航空航天产业领域获得发展新机。

这种精神成为生态发展为民谋利的思想底蕴。珠海经济特区从工业化早期便汲取了环境污染的教训,坚决抵制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进入,长期坚持绿化荒山,海拔25米等高线以上不准兴建任何非公共建筑物和构筑物,坚持在开发中守护好人民的公共利益,不让城市森林、海滩等自然资源被侵占,在土地统征中保留好农民的村集体用地和村民自留地,守护好耕地红线,守护好水源和森林保护区,使生态文明成为特区发展的基本思想、行为规范和文化传承,成为特区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基本方式。(作者系珠海经济特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编辑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