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蓝皮书:“十四五”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需解决好三大问题

​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2020-11-18 18:11
摘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面临的重大战略变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所面临的基本任务是,如何依托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使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迈向新台阶

11月18日,中国社科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0)No.9》,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自身所固有的“双面优势”并不会消失,但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更加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挑战,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十四五”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需解决好三大问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面临的重大战略变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所面临的基本任务是,如何依托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使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迈向新台阶。”该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研究员说,形成新发展格局,不是搞贸易保护主义,而是依托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引领更高水平的开放,培育新的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要实现这个目标,在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防止出现双刃剑效应。该蓝皮书认为,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有着超大规模市场需求,这为国内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也为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在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中,国内市场需求的成长和规模是一体两面的。快速的内需成长,可以鼓励企业进行新设备投资,进行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的研发及应用。但国内市场规模大、成长快,并不必然会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国内市场大、成长快的优势转化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国内市场必须是公平竞争的市场,从各国发展的经验看,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在国际上是缺乏竞争力的;二是国内的需求与国际需求的契合度,契合度越高,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成长优势就越容易转化为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要通过利用国内市场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所以,即便是企业把眼光首先放到国内市场上,也要引导企业树立国际视野,树立引领国际市场的长远目标。

二是提升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新的全球化在产品、服务的基础上加上数字要素。中国经济中服务业占比已超过制造业,服务业有着不同于产品的特性,其中软性要素的重要性增加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数字要素又加进来。数字要素与传统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不同的属性。当全球化在产品之上加入服务,相应的贸易与投资规则会发生变化,在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加上数字要素之后,相应的全球贸易与投资规则又要再次进行变革。 “十四五”期间,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就需要解决由服务业和数字要素带来的新挑战,用国际视野推动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三是解决好产业链、创新链的韧性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面临来自国外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冲击的风险,为此,我国应把提升产业链、创新链韧性问题作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的风险包括供给和需求两端的风险,供给端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工具设备等有被“卡脖子”的风险,需求端主要体现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造成国际市场需求的突然变化、需求规模下降,甚至突然关闭的风险。针对供给端的风险,从短期来看,我国需建立起防范和化解“卡脖子”风险的应急处理机制,从中长期来看,是要提高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工具设备的可替代进口的能力。针对需求端,为应对短期冲击应落实应急救急机制,从中长期来看,是要通过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培育国内市场加以解决。

编辑 范锦桦

(作者:​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