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中国第一个保税区,经过不断探索发展,如今成为中国自贸区之一。上海浦东杨高北路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牌子,正是这一历史的最好见证。
差不多隔一年,记者就和在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创业的朋友高健见一次面。每次,他都要拉着记者在浦东世纪大道上兜风,和他一起感受他个人和这个城市的成长喜悦。
今年这次因采访再次见面。他却只拉着记者坐在他公司大楼的露台上遥望陆家嘴夜晚璀璨的天际线,说:“浦东太旺了,晚上七八点,世纪大道也跑不动。”
2003年1月,在深圳闯荡了几年的高健来到浦东,创办上海田野农副产品配送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当时上海鲜见的“农副产品集团化配送服务”,随身带来的只有他哥哥在深圳初创成功的农副产品现代配送服务模式,和一颗被火热的特区建设激发出来的创业心。
深圳的朋友们嘀咕:听说上海的“水”深着呢,一个毛头小伙贸然闯进上海滩,吃得开吗?
高健告诉记者,刚开始时他也被这个思维影响了,一个劲地找国有企业、单位———弄到一个大单位,生存就有保障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深圳特区和上海新区,创业环境基本上就是无缝衔接,大家都是一个气质。”回忆起往事,高健滔滔不绝,“上海人说自己‘海纳百川’,我是亲身体会了。”
打拼几年后,上海广阔的市场空间很快让高健站稳了脚跟。凭着市场竞争,2007年田野公司成为南极科考船“雪龙号”指定配送服务商,2010年又成为“上海世博会指定供应商”。
让高健感动的是,在了解了“田野”的服务模式和发展规模后,浦东农委、上海农委主动找上门来,提供各类政府服务,协助公司申报了“上海市优秀食用农产品配送企业”、“上海浦东新区农业化龙头企业”、“上海市农业化龙头企业”。
他本人也很快得到了政治荣誉,成为浦东新区政协委员。“我创业的时候正是浦东掀起‘二次创业’的当口,当地政府为企业服务的作风让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我与园区就一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一个电话过去,浦东新区政协主席就带队来调解了。”
凭着自己在深圳炼就的深耕市场的精神,再加上政府支持,上海海关、中国移动、三一重工、索尼、日产、通用等中外大客户纷至沓来。
如今的“田野”年产值达5亿元人民币,并借助上海在长三角的辐射力,在江苏无锡、浙江杭州开设了分公司;如今的高健,被称为百万上海人的“菜总管”。
“浦东的整个营商环境和我的公司名字很贴切,就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创业的‘田野。”年轻的高健信心满怀,“‘田野’从特区来,还要从新区走向全国。”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