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早产儿健康,母乳喂养为早产宝宝赋能

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陈雪
2020-11-16 19:55
摘要

出院后母乳仍为早产儿的首选喂养方式,至少应持续母乳喂养至1岁龄以上

胎龄少于37周出生的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的重点人群,也是易发生远期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每年的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今年世界早产儿日的宣传重点为“母乳喂养为早产宝宝赋爱·赋能”。1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专家呼吁关注早产儿健康,倡导进行母乳喂养为早产宝宝赋能。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避免2/3的早产儿死亡,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合理喂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干预手段。人乳对早产儿具有特殊的生物学作用。世界卫生组织等组织积极倡导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人乳喂养,首选亲生母亲母乳,其次为捐赠人乳,以降低早产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出院后母乳仍为早产儿的首选喂养方式,至少应持续母乳喂养至1岁龄以上,积极的追赶生长有利于早产儿正常发育和智力认知能力的提高。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功能不成熟导致的摄入量限制以及人乳中蛋白质和某些营养素含量随泌乳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使早产儿难以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特别是极(超)低出生体重儿。2019年《早产儿母乳强化剂使用专家共识》推荐对于出生体重少于1800克 的早产儿,采用人乳强化剂加入早产母乳或捐赠人乳,可增加人乳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确保其营养需求。

早产儿出院前根据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喂养状况、生长评估以及并发症将营养风险的程度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类,这是出院后个体化营养指导的基础。该评估由新生儿科医生完成,并给予出院后喂养的初步建议。出院后强化营养的持续时间,具体应根据早产儿出院后定期随访中的营养状况及其体格发育监测的指标,包括体重、身长、头围的生长曲线是否正常等进行判断。

早产儿是提前来到这个世界的天使,需要家庭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坚持母乳喂养,根据营养状况和体格发育状况,给予合理的强化营养方案,为早产宝宝赋爱和赋能,促进早产宝宝健康成长。

见习编辑 连博

(作者: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陈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