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整版文章《从末端截污到流域统筹、系统治理,深圳最大河流告别黒臭——茅洲河之变》(以下简称《茅洲河之变》),讲述深圳茅洲河水环境巨变的故事。
昔日的茅洲河,受工业和生活污染,河水黑臭如墨汁,人人河边掩鼻走。如今的茅洲河,水清岸绿,鱼鸥翔集,成了沿岸深圳市民眼中的“网红河”、“打卡地”。
茅洲河在宝安境内有18条支流,流域面积157平方公里,流经宝安四个街道、40个社区。自2016年以来,茅洲河宝安片区已投入295亿元开展河道整治、污水处理、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等工作。经过治理后的茅洲河1+18条干支流水质清澈,两岸草木葱茏、绿道蜿蜒,茅洲河流域(宝安段)实现了完美蝶变。
创新探索实施“1338”模式
创造高密集城区治水经验
《人民日报》刊发的文章,大段篇幅介绍了位于宝安区沙井街道的龙津涌的治理成效。龙津涌贯穿充满历史古韵的沙井大街片区,经辛养旧村、沙三旧村、蚝四旧村,终由帝堂路幸福家园流入茅洲河一级支流衙边涌,全长只有750米,全河段明渠。一条全长只有750米的小溪流,为何能引起《人民日报》的关注?
宝安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龙津涌位于城中村内,涌面狭窄,房屋老旧,不具备新建雨污分流管网条件。因此我们因地制宜,使用上下两层方式进行雨污分流。可以说,龙津涌的治水方式在城中村内黒臭水体的治理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以后可以推广到更多地方。”
过去,龙津涌曾经是黑臭水体“重灾区”之一。为帮助龙津涌水质“大升级”,宝安区水务局对龙津涌进行了在原河道采用上层流雨水、下层流污水并辅以全河道清淤、新建截污系统、新建补水系统、生态改造及景观修复措施的综合整治方案。“上面一层是正常的河道,下面一层是排污沟。排污沟再接上外面的干管,无缝隙、全闭环地把污水运送至水质净化厂,处理达标后,再作为生态补水回流河道。”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龙津涌的整治突破了城中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常规思路,是宝安区水污染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
为实现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生态修复和人水和谐共生,宝安区坚持探索实施“1338”治水模式,对该片区进行系统性全流域治理。
具体来说,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科学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宝安区委区政府抓住关键环节,以茅洲河治理为先导,在全国率先推行“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地方政府+大型专业公司”的EPC工程实施方式,按照“全面截污、雨污分流、全面清淤、修复生态,全面补水、活水保质”的“三全治理”技术路线操作,实现“明、暗渠全河段达标,干、支汊流全流域达标,晴、雨天全天候达标”的“三全达标”治理目标。
与此同时,宝安还通过八大举措,以建管并重的措施,维持河流的“长制久清”,创造了高度密集城区水污染治理的有效经验,吸引北京、上海、江苏等8个省市23个单位先后前来考察学习。
茅洲河碧道串联六大美景
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在《茅洲河之变》一文中,刊发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无人机视角下的茅洲河,只见茅洲河河面开阔,宛如一条绿带蜿蜒流淌过深圳城区,河道中心是位于燕罗街道的洋涌河水闸;另一张是戏水图,孩子们的灿烂笑容传递了亲水、近水之乐。这一张“戏水图”的拍摄地正是在茅洲河燕罗湿地公园。
此外,公园内的滨水广场、栈道、亲水平台,都充分利用滨水资源,并结合琥珀文化特色,重现燕罗湿地生态、自然、活力的景象。“碧一江春水,道两岸芳华。”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建设项目(宝安段)建设长度6.1公里,以茅洲河为主线,通过功能符合、空间统筹、特色营造等手段,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等功能,构建“一轴两带五区”的生态廊道。
主要节点包括燕罗湿地、茅洲河展示馆、碧道之环、亲水活力节点、洋涌河水闸、啤酒花园等六大美景。其中:茅洲河展示馆占地约1.8公顷,将打造展示宣传茅洲河治水成效、科普环保知识的核心场所。碧道之环与梯田湿地位于茅洲河中段河湾处北岸,占地面积3.97公顷,主要包括展览厅、警务站等,打造了美丽的梯田景观。啤酒花园占地6.47公顷,利用茅洲河与啤酒公司之间的带状水岸空地,设置了林下空间、林间栈道、啤酒平台等休闲活动空间,将开展系列啤酒主题活动。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建设项目,意味着宝安区水污染治理从“治污”向“提质”迈进。
未来茅洲河两岸预计新增产业空间590万平方米,新增居民住宅面积525万平方米,释放土地价值2000亿元。城市因治水而美,产业因治水而兴,市民因水而乐。
(来源:滨海宝安)
编辑 刘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