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普课堂精准送达基层 打造“家门口”科普空间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王志明
11-05 22:1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深圳市南山区创享社区发展中心承办的“深圳科普课堂”项目,近期以来,持续深入全市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需求导向、分层供给”为核心模式,持续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精准送达社区居民、职工、青少年及长者身边,在基层播撒下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种子,推动科学知识传播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点单式”科普,精准回应群众需求

“深圳科普课堂”突破传统科普“单向输送”模式,邀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结合群众需求点选科普主题,项目团队根据群众类型与认知特点,量身定制内容,推动科普服务从“有什么送什么”向“要什么送什么”转变,确保科普内容与居民生活紧密相连,实现科普资源与社区需求的高效匹配。

无论是青少年感兴趣的科学实验、科技制作、前沿科技,社区老年人关注的数字生活、生命健康,还是职工所需的AI办公技能提升,每一场活动都源于基层群众的真实需求,让科学知识真正服务于人。

分层设计科普菜单,覆盖全龄学习需求

项目围绕青少年、职工、长者及亲子家庭等不同群体,构建系统化、精准化的科普内容体系,充分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科普需求。面向青少年群体,通过“科学家精神”课堂、科技手工制作、科学实验实操等活动,如明轮船模型组装、机器人搭建、太阳能小车实验、化学工坊等,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思维与动手能力。面向职工群体,通过“AI如何重塑工作方式”等前沿科技讲座,结合实际案例与工具实操,帮助职工掌握人工智能应用技能,提升职场效能与数字技能。

面向社区长者,普及AI适老化应用、防范数字诈骗知识,并开展运动健康、中医养生等课程,助力长者共享数字时代便捷生活、乐享健康安乐晚年。面向亲子家庭,通过亲子科技制作、协作实验实操等,在互动中传递科学知识,增强家庭情感联结。

主题活动接续开展,科学热情持续升温

项目结合暑假、全国科普月、传统节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推出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元的科普活动。例如端午节前后,项目团队立足社区节日庆祝与科学普及的双重需求,推出“非遗与科技共舞”主题活动,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引导亲子家庭在手工实践中感悟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再如暑假期间,为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缓解职工家庭暑期托育压力,项目持续将“科学家精神”课堂、科技手工制作、科学实验实操等活动送入社区,既有效缓解了职工家庭托管压力,又为青少年暑假生活增添亮丽色彩,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悄然播下科学梦想的种子。

科普课堂进基层,科学知识融入生活

“深圳科普课堂”依托基层公共服务阵地,将科学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

截至目前,已在3个区的18个党群服务中心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开展活动26场,服务超2000人次。项目不仅为青少年打造了“家门口”的科普乐园,也为长者、职工等人群搭建了持续学习、交流分享的平台,推动科普融入日常、惠及民生。未来,“深圳科普课堂”将继续深入基层,围绕市民需求不断优化内容供给,拓展服务范围与形式,将更多优质科普资源送入社区,助力深圳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科学传播新生态,让科学精神深植城市肌理,点亮每一个家庭的科学梦想。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郭秦川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王志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