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布2025年度科技助残典型案例,外骨骼机器人、4D打印智能假肢等上榜

读特&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任建新 文/图
11-04 16:1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中国商事主体第一端

摘要

活动现场发布了38个年度科技助残典型案例,涵盖医疗康复、智能辅具、无障碍出行等领域,展现了一座科技之城的人文温度

一款能读懂运动意图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让截瘫患者重获行走能力;一套能实时感知温度的智能餐具,为视障人士筑起安全防线;一项精准绘制脑功能图谱的技术,为孤独症患者打开干预新窗口……在深圳,一系列科技助残项目正让曾经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以赛助创 构建创新项目孵化生态

10月30日,2025深圳市“交通银行杯”辅助器具创意设计大赛决赛暨年度科技助残典型案例发布活动在南方科技大学落下帷幕,大赛通过“评选+强化+孵化+推广”模式,汇聚科技创新力量,培育辅具创新人才,助力残疾人事业和辅具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大赛立足深圳、覆盖湾区、辐射全国,自启动以来,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康复辅具企业和设计爱好者的积极关注,更吸引了各创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及相关设计者的踊跃报名。大赛共收到509件作品,参赛热度和广度均创历届新高。

活动现场发布了38个年度科技助残典型案例,涵盖医疗康复、智能辅具、无障碍出行等领域,展现了一座科技之城的人文温度。

从“助行”到“助融” 智能辅具实现技术突破

深圳市迈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三千步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项目赢得了30万元大奖。该款机器人采用双侧髋膝四关节驱动,结合 AI柔性算法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精准识别用户运动意图,提供标准步态输入与异常步态矫正,帮助恢复运动功能,改善身体机能。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深圳比心智能有限公司的智能眼镜。该产品基于自研多模态大模型,通过实时图像识别与语音播报,辅助视障者实现读书看报、辨识物品等功能。这些技术切实解决“看不见、看不清、看不懂”的实际问题。

在假肢技术领域,深圳大学的“4D打印智能假肢”采用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实现假肢的动态适配与自然动作模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则研发了基于超声传感技术的智能骨整合假肢系统,可实时监测骨-假肢界面愈合状态。

技术的突破,不仅为残疾人带来更舒适无碍的生活体验,更为深圳科技助残产业从“满足基本需求”向“提升生活品质”的转变助了一把力。

科技向善彰显深圳温度

在深圳的科技助残创新体系中,高校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翠园中学研发的“防烫伤安全餐具”集成多传感器与3D打印技术,通过声光震动预警温度风险,为老幼及视障群体筑牢安全屏障;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发的智能骨整合假肢监测系统,基于体外超声传感与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对骨-假肢界面愈合状态的实时监测。

经典案例亮点纷呈。昌平国家实验室的“pBFS精准定位技术”通过脑功能图谱绘制,为孤独症患者提供个性化神经调控治疗,突破传统诊疗模式局限;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通过精准筛查染色体疾病,累计为超1945万人提供早期干预依据,从源头守护生命健康;深圳市康益恒科技有限公司面向老人与残疾人打造基于AI的康养医疗大数据平台及家庭机器人,构建“云平台+机器人+终端+APP”一体化慢病管理生态,模拟医生思维管理健康数据……

以技术的“小切口”解决社会的“大需求”——深圳的科技助残实践,体现了“科技向善”的城市理念。从助力出行到促进就业,从康复训练到社会融入,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的尊严与价值。

(作者:读特&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任建新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