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乡村绿化乔木种植技术指导》的引导下,广东乡村科学种植经济林果,着力打造区域公用林品牌,实现“种树”与“生财”有机结合,持续提升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层层绿意让广东乡村既积累生态财富,又释放经济红利,南粤乡村正焕发着“绿富同兴”的新气象。今年10月,广东省林业局公布广东省乡村绿化建设典型案例(第二批),系统性、全方位的乡村绿化“强势”来袭,且看为广东如何“众人拾柴火焰高”,助力绿色希望在田野间茁壮成长。
肇庆市古城村:古树公园携手岳山南粤红绿径声名远播
肇庆市怀集县蓝钟镇古城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2.92%。村内拥有大片原始次生林和珍贵的红锥古树群,构成极具特色的生态亮点。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近年来其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让生态实现惊艳“蝶变”。围绕树龄达1300多年的红锥王和古树群落为核心,古城村搭配种植凤凰木、樟树、铁冬青等乡土树种,突出地域植被特色;在道路绿化方面,其以樟树、串钱柳为主干树种,形成林荫道,提升道路空间的生态舒适度与景观连续性。
借助互联网优势,古城村搭建古树认捐平台,将古树情怀与乡村绿化紧密相连。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引发游子思乡共鸣,吸引社会各界爱心汇聚。其筹集资金专款专用,精准投入乡村绿化苗木采购、养护设施配备等关键环节。今年以来,古城村通过绿美广东古树认捐平台共筹集资金10万元,精准用于古树周边乡村绿化提升,并与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建立结对帮扶,投入16万元完善乡村绿化配套设施,共同助力绿美乡村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发源地,古城村深挖红色根脉与光荣传统,倾力打造具有怀集特色的“南粤红绿径”线路。沿线绿树成荫、翠影摇曳,追寻先辈足迹,将红色故事、造林精神巧妙融入岳山南粤红绿径,串联起历史与现实。漫步其间,既能呼吸清新绿氧,又能于自然景致中聆听历史回响,让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为乡村绿化注入灵魂内核,推动乡村绿化向纵深发展。
江门市城西村:做强“樱花大道”和“百亩花海”等特色景观
位于鹤山市鹤城镇的城西村,是广东省森林乡村和江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近年来,城西村强化“赏花经济”的景观基础与品牌特色,立足“一步一花海”目标,重点打造1.2 公里樱花大道、百亩油菜花海等特色景观,筹集资金3000万元做强“樱花大道IP”,推进乡村绿化走深走实。在进村主干道,城西村集中栽植牡丹樱、红粉佳人樱、广州樱等十余个樱花品种,形成连贯而富有季相变化的樱花大道,塑造入口标志性景观。
城西村注重多树种协同配置,在樱花为主体树种的基础上,搭配黄花风铃木、紫花风铃木、桂花、二乔玉兰和蓝花楹等不同花期的观花树种,延长观赏期。针对田园景观营造,其利用周边撂荒耕地,轮作油菜花、向日葵与水稻,依季节更替呈现百亩油菜花海、向日葵花田与稻田景观。城西村鼓励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及腾退空间,自主种植观赏茶花、姜荷花、 蓝花丹、凤仙等花卉,实现“道路有花、田园有景、庭院有绿”的多层级绿化体系。

将农业生产与观赏功能有机结合,是城西村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制胜之道。其还深挖客侨文化资源,打造“鹤起昆仑”田园综合体和“锦绣城西”文旅品牌,结合客家花炮、庙会、山歌等非遗文化,走出一条生态赋能、文化兴村的特色发展道路。此外,城西村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总投资数十亿元推进全域土地整治,着力构建“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格局,“稻田+渔业”“稻田+研学”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转型。
汕尾市长沙村: “鹭鸟天堂”推窗见绿带动乡村旅游经济
长沙村地处汕尾市城区西侧,厦深铁路、深汕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依托“鹭鸟天堂”生态本底,该村已绘就一幅“推窗见绿、鹭鸟翩跹、业态共融”的生态画卷,每年吸引上万名游客前来观鸟、研学。海堤碧道、“海天风情一条街”等景点更是成为网红打卡地,带动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发展。为此,长沙村提升观鹭台周边绿植4000多平方米,并见缝插绿、应绿皆绿,因地制宜推进留白增绿、拆围建绿。
在植物选择方面,长沙村公共绿地以榕树、黄槿、凤凰木、樟树等乡土乔木为骨架,搭配美丽异木棉、朱槿、桂花等乔灌木,形成疏密有致的休闲空间;道路绿化采取主干道列植大王椰、美丽异木棉形成迎宾绿廊;村道保留榕树、樟树构建林荫绿道,配套科普、人文主题解说及休憩设施提升文化内涵;滨水小路选择龙眼、芭蕉等可食用、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作物,兼顾绿化和经济效益。

一方面,长沙村整合长沙渡口、革命遗址古炮台等红色资源,配套建设亲水栈道、观鸟站台等设施,将红色教育与乡村观光休闲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长沙村实施黄江出海口生态修复工程,种植14.4亩红树林,擦亮“鹭鸟天堂”生态品牌。其巧妙融合“长沙夜雨”主题雕塑与古榕树、传统村落、蚝田风光以及高铁元素,构建起“好运之环”“幸福之环”的景观意象。长沙村还创新利用废弃蚝壳作为环村步道路基材料,顺带解决当地废弃物处理问题。
惠州市周田村:“岭南第一樟”和红色资源守护生态文化根脉
“岭南第一樟”树龄约600年,一直根植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该村拥有丰富的古树资源,近年来,其以古树为魂,大力挖掘樟树、乌榄、杨桃等古树文化内涵,打造古树文化长廊。当地古树公园也成功与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国家植物园等25个绿美广东特色打卡点共同列入2025绿美广东精品路线。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周田村的实践蹚出了红绿资源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除了以绿为脉,周田村还以史聚力。村里不仅孕育了“北伐名将”叶挺、“吉隆坡王”叶亚来等名人英杰,更是东江纵队前身——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成立地之一,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可谓交相辉映。周田村着力打造红绿融合的乡村发展模式,叶挺将军纪念园周边选用秋枫、竹柏等象征革命精神的常绿树种,并以此为核心,串联会水楼、碧滟楼等文保单位,打造16公里将军故里文化长廊。如今,该村已形成“红色研学+生态旅游+农事体验”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周田村大力兴“红”,也不断续“绿”。其注重乡土树种挖掘和植被景观恢复,应用榕树、 麻楝、铁冬青、水松、龙眼等乡土树种,打造“看得见的乡愁”。道路绿化则以榕树、麻楝为骨架形成林荫廊道,配植美丽异木棉、桂花等营造四季花果景观。水岸区域景观作为重点,栽植池杉稳固岸线、丰富层次,水面配植莲花净化水质,结合环塘栈道、茶舍等设施,提升乡村休闲空间品质,形成集生态、休闲与观景于一体的滨水亮点。
阳江市那星村:以喀斯特地貌和百亩花海为生态写生景观
阳春市春湾镇南部的那星村,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村。作为阳春市“山水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要一环,该村喀斯特地貌与田园风光构成特色景观,在植物选择上则兼顾生态与经济价值,构建多元共生的植物配置体系。其经济树种以阳春坚果为主,搭配林下套种的春砂仁及宅旁、路旁的荔枝、龙眼、黄皮等果树,实现生态增绿与农户增收的双重效益;景观树种选择小叶紫薇、桂花、三角梅、紫花风铃木等,打造道路两侧特色花廊;水旁则种植垂柳、水杉美化河岸。
那星村充分利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等闲置土地,种植坚果树等2650棵,以 “四旁”“五边”区域为重点,引导农户打造“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绿美生态小板块”52个,并巧妙利用“绿美生态小板块”点缀串联乡村振兴示范路线,通过提升沿线5公里绿化的连贯性和观感度,再向全村延展,形成整村连片风貌景观,有效提升村庄“含绿量”。村内12棵古树名木也通过“一树一档”等措施得到有效管护。

“四旁”“五边”全线覆绿,“绿美生态小板块” 与喀斯特地貌景观相映成趣,那星村的村容村貌从“杂乱旧”蜕变为“花园式”,获评“广东省森林乡村”等荣誉。绿美生态建设实现多重效益协同提升,2024年该村集体收入突破108万元,其实践获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肯定。 目前,那星村以福塘岗大榕树为轴心,修建景观池,打造成为写生基地,并融入周边200多亩连片绚烂的油菜花海景观,结合周边喀斯特地貌风景、山水田园风光,每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
(广东省林业局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桂桐 三审 于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