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地方媒体总编辑看无锡|从“近代科教第一村”到书香故里网红地,600年天上村前迎来新生

现代快报
10-31 13:49
摘要

10月30日上午,2025全国地方媒体总编辑看无锡活动走进位于无锡惠山区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实地感受这座600年历史的江南古村的时代新生。

10月30日上午,2025全国地方媒体总编辑看无锡活动走进位于无锡惠山区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实地感受这座600年历史的江南古村的时代新生。

在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占地50多亩的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以99处明清建筑遗迹的厚重底蕴,成为长三角文旅版图上的新晋打卡地。这里既是“乡村建筑露天博物馆”,更是“中国近代科教第一村”,以“一半书卷气,一半烟火气”的独特气质,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600年天上村前,承载着江南崇文重教的基因

这座有着600年历史的江南古村,既保留了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风貌,又因胡氏家族百年的教育耕耘,被誉为“中国近代科教第一村”。在清初至民国年间,无锡设十七市、乡,村前村就地处天上市,故而雅称“天上村前”。

村前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大儒胡瑗,其“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至清末民初,胡氏家族人才辈出,培育出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等近百位教育家和科学家,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

“天上村前”被称为“乡村建筑露天博物馆”,保存有百年钟楼、百年积谷仓等明清建筑遗迹99处,建有无锡最早的乡村公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座乡村公园、中国第一个晴雨操场、中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天上市图书馆等,堪称近代乡村教育的“活化石”。

传统古村成文化街区,书香文化业态占比超70%

为了让古村在“修旧如旧”中焕发新生,惠山区堰桥街道以“书香”与“科教”为文化核心,打造了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这里不是‘千村一面’的文化街区,而是市民安放心灵的’南书房’。”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街区以“四馆”(蒙学堂、胡氏故居、胡汉学旧居、积谷仓)为核心,打造集展示、体验、文创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以书香、研学、非遗三大特色板块为主要业态,“钟书阁”等书店矩阵延续了村前的书香传统,中国美术学院美育基地、无人机培训基地等则为街区注入现代科教元素。

如今,街区已形成“70%以上文化类业态+多元商业配套”的格局:钟书阁、香宝书房等特色书店构筑起“南书房”核心区,点茶、麦秆画等非遗体验馆让老手艺触达年轻群体。2025年,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上古戏台惊艳亮相,更让这座古村通过屏幕惊艳全国,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书香与烟火气并存,市民“家门口”的心灵栖所

天上村前的西入口,右边是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左边的灰红砖相间的建筑,便是复建的天上市图书馆。下班后,家住附近的陈女士常常会带着孩子来图书馆借书和自习,她直言,“这里书香与烟火气并存,既有书香的浸润,又有生活的便利,能让自己在工作之余得到心灵的放松!”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整个文化街区,钟书阁、香宝书房、书香织布斋等特色书店构筑起“南书房”的核心区,占到了对外开放建筑的约20%,点茶、麦秆画等非遗体验馆让老手艺触达年轻群体;昆山奥灶馆、蔡大甜茶菓子等江南美食则让文化可触可感。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的亮相,让“天上村前”走进全国视野。堰桥街道趁势引入VR、AR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推动图书出版、文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通过“胡氏IP”开发、研学旅游等创新模式,将网络“流量”转化为文化消费的“留量”。

“漫步天上村前,最直观的感受是历史与当下的自然交融。白墙黛瓦的明清建筑群与精心改造的现代文化空间相映成趣。在奈秋咖啡馆小坐,一边品味咖啡香,一边感知村前‘耕读传家’的历史脉络,这种体验非常独特。”市场星报文旅研学中心主任董艳芬直言,相信研学的孩子们可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汲取丰富的灵感与养分。

据悉,天上村前传统保护项目已入选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之一和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张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