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关山月作品的“人文高光”!陈俊宇“美读之镜”开讲关山月的人物画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尹春芳
10-31 10:1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如何解读关山月的人物画,这场讲座告诉你答案。2025年第4期“美读之镜”邀请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以“从人文到教化:关山月人物画观念研究”为题,在关山月美术馆二楼报告厅,解读关山月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陈俊宇出生于广东阳江,199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关山月。陈俊宇自毕业后就参与筹建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和关山月艺术研究,是研究关山月艺术和岭南画派艺术的资深专家,一级美术师;2024年开始担任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兼任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一委会委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讲座的开始,陈俊宇开宗明义地表示,关山月的人物画研究不是静态的,随着不同角度、不同专家、不同时代的审视,老问题常会有新答案。他解读讲座题目“人文与教化”时表示,以1949年为时间节点,关山月的人物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文,指1949年之前,其主要功能是人文关怀;第二部分,1949年后,这一部分是教化。关山月的身份发生变化,作为美术学院教授,他肩负着人物画教学的功能,同时国家文化政策也需要人物画进行社会教育。

陈俊宇首先介绍关山月的履历。1912年,关山月出生于广东阳江一个没落的书香之家,原名关泽霈。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年代,家道中落让他的童年充满了困顿与艰辛。而书香门第的文化基因,在他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1935年,关山月得高剑父赏识,入春睡画院学画。当时,高剑父的岭南画派理念,特别是他的“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理念已非常成熟,且也有大量的作品实践,能够给学生很好的示范。在“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的日子里,关山月不仅系统学习国画的传统技法,更深刻领悟了高剑父“艺术为人生、为社会”的创作理念,这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流离失所,大好河山惨遭践踏,中华民族亡国灭种危在旦夕。年轻的关山月没有选择躲在画室中逃避现实,而是拿起画笔,以画为戈,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陈俊宇提到,关山月人物画的人文关怀,正是与抗战时代、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关山月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目睹劳苦大众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创作了一批抗战主题的作品。1940年他在澳门复旦中学举办个展,展出的作品不再是传统文人画中孤高清逸的山水,而是充满对民族苦难的同情、对侵略者的愤慨以及对家国的热爱。“关山月在抗战烽火时期走上画坛,走向大众。他的画展引起了轰动,大量评论家、理论家都给予正面评价。他的初心正是通过艺术作品激起同胞抗战的决心。”

陈俊宇提到,关山月在《从城市撤退》表现出对中国画母题的把握能力,特别是将北宋的雪景、寒林图与时代战争场面结合得非常出色。陈俊宇介绍,关山月擅长用中国经典题材来表现时代因素,展现非凡的才华。关山月在1939年创作了长卷《从城市撤退》,该卷总长766厘米,表现了广州沦陷时民间逃难的场景,可以被称为那个年代“最长”的抗战国画作品。同一时期的《渔民之劫》描绘了战火中的渔船,硝烟弥漫的场景中渔民们慌乱张皇。在其他一些单幅作品中,关山月开始尝试以人物为主体的创作,同为1939年创作的《修鞋匠》《游击队之家》等都是此类作品。陈俊宇认为,关山月强调“作品感”,这也是关山月与岭南画派很多画家不同的地方。“关山月注重主题创作,有能力为创作注入主题思想。”

上世纪40年代,关山月开启一场改变艺术命运的壮游,自广东出发,穿越西南、西北七省,跋涉两万余里,在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八十余幅,深入祁连山、嘉陵江等地写生。这段经历不仅让他领悟到“不动便没有画”的真谛,更将传统笔墨与自然造化深度融合。特别是1943年,关山月赴敦煌考察临摹壁画,令他的人物画大为精进。

陈俊宇介绍,关山月选择临摹敦煌画作,几乎以写意的方法来临摹,倾向于北魏、六朝的作品,题材包括雷公、飞天等。后来,关山月也画了一些与敦煌有关的创作,比如《鞭马图》就是受到敦煌壁画里的启发,使用了敦煌的图式。除了去敦煌,他还去了旁边的哈萨克族聚落,创作一些哈萨克斯坦人物形象。现在就藏在关山月美术馆里。“经过多年,我们终于对这批作品找到新的视角。这些作品以艺术形式记录了那个时代少数民族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见,我们对关山月人物画学术价值的认识,是随着整个学术研究的推进而逐渐深入的。”陈俊宇还介绍,1948年,关山月去南洋写生,创作的人物稚拙简朴。这一时期关山月的人物画在创作上风格有所变化。他把敦煌的方法运用在南洋写生方面,在趣味上有印象派造型的味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如何与当时的文艺政策相匹配,成为艺术家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关山月认为,艺术的社会价值必须建立在艺术价值之上。关山月刚走向画坛时,中国画遭遇一种质问,特别是在国难深重时,中国画何用?关山月用自己的作品回答——在国难当头,中国画依然可以发挥团结民众、呼吁抗战的功能,包括对民族的认识。

担任教职时,关山月将所思所想也融入具体的教学当中。陈俊宇表示,关山月在《教学相长辟心图》中讲过中国画写生应结合临摹、默写、速写,强调以线造型,并将人物画与山水画结合。他强调线描和线条的表现力,认为白描应成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训练,与此同时,他更多关注现实生活,创作了大量表现新时代人民的作品,工、农、渔、学、兵等各行各业和各民族人物常常成为他的描绘对象。关山月这一时期人物画构图逐渐脱离中国画传统,多采用摄影式瞬时构图,画面独立、完整,更利于普通人观看,线条苍劲自如,富有表现力,作品产生独特的时代教化功能。

据悉,2025“美读之镜”系列讲座围绕“源远流长的广东人物画”这一主题,计划通过5期讲座为观众逐步打开中国人物画的精美画卷,再移步至广东人物画,慢慢聚焦明代中期至20世纪广东人物画的发展与演变,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场讲座,场场爆满,观众热情参与,好评如潮。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江晓蚕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