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腾讯“碳寻计划2025峰会”在深圳举办,现场揭晓了“碳寻计划”第二期全球50强名单,这些来自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团队及初创企业,正以多样的技术路线探索着人类应对气候危机之策。
其中,一家名为安第斯(Andes)的公司把目光投向土壤里的微生物,他们发现在传统农业中,竟隐藏着一项前沿的固碳技术——微生物碳矿化。该技术利用微生物的自然能力让空气中二氧化碳转化为矿物质,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且能将空气中的碳储存上千年。
中国矿业大学和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以就地取材的玄武岩和硅藻土为原料,合成一种吸附剂,它经由地热驱动,能直接从空气中吸附捕集二氧化碳,再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玄武岩,利用自主研发的生物酶加速矿化反应过程,实现二氧化碳的永久封存。

全球化成二期新亮点,中国团队占比超40%
“碳寻计划”自2024年12月发起第二期征集,希望识别和支持有前景的早期气候技术方案,并助力这些技术方案落地应用。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林璟骅在峰会上表示:“气候危机是当今世代面临的严峻挑战,碳寻计划作为一个全球化的生态,通过弥合研究与应用之间的鸿沟,证明了世界各方合作的可行性。” 相比一期,“碳寻计划”二期在赛道上进行加深和拓宽,在碳移除CDR、碳寻制造CCU、钢铁行业CCUS、长时储能LDES等四个赛道进行申报,有效申报数量是第一期的3倍之多。
“碳寻计划”二期的遴选范围也从中国扩展至全球,搭建起一个国际化的创新合作平台。申报阶段组委会共收到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60份的气候创新方案,并邀请87位评委参与多轮筛选,其中近半数评委来自海外。
据了解,此次评审过程不区分申报团队的地域背景,完全基于技术、应用、商业落地等维度,评选出全球50强。这份代表最前沿低碳技术的名单,中国团队占比超过40%,北美、欧洲等科技优势地区紧随其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来自非洲的3个团队成功跻身其中,凸显出“碳寻计划”二期以全球方案解决全球问题的特点。
此次50个气候创新团队齐聚深圳,竞逐总额 2 亿元人民币的催化性资金。最终的优胜团队将获得腾讯连接的产业及专家资源,并有机会在肯尼亚、马尔代夫、塞尔维亚等国际试点场景中,落地验证其入选的技术创新方案。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公司能够独自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有足够规模的全球化协作网络,才有可能应对这一危机。”林璟骅说。
连接多方资源打造低碳生态圈,助力技术落地
许多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技术,虽展现出不凡潜力,却常因资金不足、缺乏产业合作伙伴、缺少真实的测试场景,因此难以真正走出实验室。腾讯在推进自身碳中和目标的同时,于2023年发起了“碳寻计划”,联合产业、投资和生态合作伙伴,投入亿元级的催化性资金,推动前沿低碳技术走向规模化应用,帮助这些前沿低碳技术跨越从实验室到应用落地的“死亡谷”。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碳中和创新中心负责人许浩表示“目前尚未商业化的低碳技术,预计到2050年将贡献到全球所需减排量的35%,在重工业等领域,这一比例甚至可高达50%-70%。这意味着低碳技术发展仍处早期,需要坚定支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碳寻计划”对前沿低碳技术的支持并不仅限于提供资金,更重要是帮助气候创新者连接科研团队、上下游产业伙伴、政策制定方以及数字技术团队,通过建立低碳领域的全球生态圈,以应对气候公共危机。许浩还透露,如何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气候创新结合起来,也是“碳寻计划”未来的探索方向之一。
低碳技术如何依托多方合作、生态协同迎来突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经验,正为气候创新者们提供着启示——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等行业,都曾经历缓慢积累到指数级爆发的转折点,而转折的关键正是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市场信号的协同共振。
腾讯战略发展部高级总监、“碳寻计划”负责人黄新我认为,“在碳寻计划平台等多方资源的支持下,CCUS、碳移除、长时储能等早期低碳技术同样可能复制这一加速发展的过程。”

“碳寻计划”一期项目已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的初步成果。2024年“碳寻计划”一期终选结束后,“东部近海玄武岩CO2快速矿化封存技术及应用”项目已在上海浦东地区开展工作,现已完成了一阶段的取芯钻探工程及地质条件分析。
除产业化试点,“碳寻计划”一期部分技术还与消费端相结合,例如,基于固碳混凝土技术制作的建材,已被成功应用于麦当劳部分门店;另一项基于钢渣固碳的技术,则化身文创产品“钢渣固碳鹅”,今年9月一经推出即成为爆品。这些“碳寻计划”所支持的创新技术,正迎来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
此次峰会为期两天持续至10月30日,全球50强团队还将在深圳参与终选答辩,经后续数月的现场考察和深入评估,终选名单预计于2026年公布。
编辑 李璐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吴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