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5 日至 11 月 26 日,由香港设计中心(HKDC)与意大利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馆联合呈献、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推动的《FABRICa:意雅设计交织》与《纺未来・织梦想》双展,在香港九龙深水埗 DX 设计馆一楼展厅同步开展。这两场展览以 “传承” 与 “未来” 为双轴,既回溯意大利纺织工艺的千年积淀,也勾勒香港纺织业的创新路径,让丝线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

一展阅尽意大利纺织的 “时空折叠”:从文艺复兴到可持续未来
走进《FABRICa:意雅设计交织》展厅,观众将开启一场跨越数百年的意大利纺织艺术之旅。这场由 CMS. Cultura 策划、建筑师 Corrado Anselmi 构思、策展人 Giulia Fortunato 编排的展览,以六座沉浸式装置为 “时空节点”,串联起意大利纺织业的辉煌过往与前沿探索。
展览的叙事从佛罗伦萨的羊毛贸易展开 —— 这里曾是欧洲羊毛产业的核心,羊毛的生产与流通直接塑造了城市的经济格局与文化气质;随后视角转向斯福尔扎时期的伦巴第地区,成片的桑树种植催生了丝绸产业的繁荣,让意大利丝绸成为中世纪欧洲贵族追捧的奢侈品;再到威尼斯宫廷场景,烛光下的缎面与天鹅绒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 “织物即权力” 的奢华美学。而当观众从历史场景中走出,当代纺织创新的篇章已然铺展:为户外运动设计的高性能透气布料、用咖啡渣再生制成的环保纱线、可降解的生物基纺织材料…… 这些展品不仅展现 “意大利制造” 在纺织领域的多样性,更揭示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展览中,悬挂的珍贵古布料与沉浸式影像装置相映,以再生塑料瓶制成的体验空间更让观众亲手触摸 “废料变珍宝” 的创意 —— 意大利纺织工艺的魅力,正在于将天然材质的温润与现代科技的精准融为一体,让每一寸布料都成为历史与创新的载体。
香港纺织的 “破圈实验”:从代工重镇到原创枢纽
如果说《FABRICa》是对历史的致敬,那么《纺未来・织梦想》则是对未来的回答。这场由香港工作室 The Fabrick Lab 创办人、英籍华人设计师吴燕玲(Elaine Yan Ling Ng)策划的展览,以 “传承中的创新” 为核心,讲述昔日 “全球纺织重镇” 香港的转型故事。
展览的核心展品 ——The Fabrick Lab 的针织布艺系列 “Reverie”,堪称传统工艺与科技融合的典范。吴燕玲将纸张、铜线、闪纱等非常规材料融入可编程针织结构,创造出兼具触感与可塑性的布料:它可随光线变化呈现不同光泽,也能根据需求调整形态,既能包裹意大利经典座椅的曲线(展览与本地家具品牌 NUOVO 合作修复意大利设计座椅),也能被比利时时装设计师 Katerin Theys 转化为 “可穿戴的雕塑服饰”—— 当模特穿着用 Reverie 布料制成的服饰行走时,布料与身体的互动仿佛一场流动的艺术,打破了 “布料仅用于服装或家具” 的传统认知。“香港的纺织业从不缺工艺基础,缺的是将传统与创新链接的视角。” 吴燕玲在介绍展览时提到,为了让更多人看到香港工艺的潜力,展览特别邀请本地工艺工作坊参与,将时装剪裁的精准技法应用于家具设计的缝线与曲线中。这种 “跨界协作” 正是展览倡导的新模式:设计师提供创意、工匠贡献技艺、国际品牌搭建平台,三方携手让香港从 “纺织代工基地” 向 “亚洲原创高级纺织枢纽” 转型。

丝线之外:纺织作为文化对话的 “通用语言”
两场展览看似聚焦工艺,实则暗藏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深层逻辑。意大利纺织的优势在于 “历史积淀”—— 数百年的技艺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与产业标准;香港纺织的活力则在于 “跨界创新”—— 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地,它擅长将传统工艺与科技、时尚、家具等领域融合,更能依托大湾区的产业链实现创意落地。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场展览的价值不仅在于 “看布料”,更在于 “读懂布料背后的文化”—— 从佛罗伦萨羊毛中看见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文明,从 Reverie 布料中看见香港的创新活力;从威尼斯天鹅绒中触摸文艺复兴的美学,从修复的意大利座椅中感受 “东西工艺的握手”。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 11 月 26 日,每周二休馆(公众假期除外),每日上午11时至下午7 时开放。DX 设计馆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场展览,让更多人意识到:纺织不仅是衣食住行的基础,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纽带 —— 每一根丝线,都在编织着文明对话的新可能。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丁薇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李天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