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民乐联袂展现多彩艺术!关山月“美术馆之夜”演绎金秋雅集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尹春芳
10-26 09:2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0月24日晚,关山月美术馆之夜以音为吾乡为主题,迎来深圳戏院民族乐团专场演出。

10月24日晚,关山月“美术馆之夜”以“音为吾乡”为主题,迎来深圳戏院民族乐团专场演出。国风民乐的丝竹雅韵与“吾城吾乡”的摄影艺术现场联动,吸引众多市民共赴这场视听交融的金秋雅集。

民乐与光影共鸣,传统与现代对话

作为“艺术夜航船·走进无界美术馆”系列活动的第六场,本次演出首次尝试民乐与摄影的深度联动。当晚,第20届“吾城吾乡”摄影年展的纪实镜头与民族乐器的婉转旋律相互映衬,由深圳戏院民族乐团带来的《菊花台》《太极琴侠》《十面埋伏》《我和我的祖国》等13首经典曲目,以丝竹之音诉吾乡之情,让深圳的城市记忆与乡愁情感在音画互动中交融共振。

深圳戏院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身着素雅汉服走进关山月美术馆一楼序厅,二胡、琵琶、扬琴等中国传统乐器依次排开,一场古风音韵之旅即将拉开帷幕。随着琴音轻颤,《菊花台》的旋律缓缓流淌,似秋日里的细雨拂过窗棂,瞬间将现场带入朦胧诗意之中。紧接着,《市集》的热闹节奏骤然响起,有观众随音乐轻晃,指尖跟着旋律轻打节拍;还有人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瞬间。

三位民乐演奏家的独奏环节成为演出亮点。青年二胡演奏家张瑾以二胡独奏《太极琴侠》展现阴阳相济的太极哲学,琴弓疾驰间迸发张弛之道;扬琴演奏家杨婷萱以《天山诗画》描绘新疆天山的绮丽风光和江天一色的美景,琴槌轻敲如清泉流淌;青年琵琶演奏家杨静演绎《新十面埋伏》,在传统技法中融入摇滚风格,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引发阵阵掌声。

香片载福润泽心田,影展寻踪吾乡记忆

活动现场为观众准备了定制国风香片,以锦鲤、莲花灯、滚灯、宫灯等意象寓意“年年有余”“平平安安”,不少市民将香片悬挂于手机或收入衣兜,让艺术温度伴随归途。

演出结束后,观众移步三楼摄影展区,在《吾城吾乡》的市井烟火与城市光影中继续“第二故乡”的情感共鸣。据了解,2006年启动的“吾城吾乡”摄影年展今年迎来第20届,历经20年沉淀,“吾城吾乡”以纪实镜头捕捉城市发展的脉搏。当晚,关山月美术馆内同时展出的“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心源双壁——景丽莉 贺勤作品展”等精彩展览也吸引观众驻足。

触摸光影·聆听丝竹,让公共文化服务浸润人心

当天的活动中,“美术馆之夜”还迎来了一位视障观众李女士。最初她对参观美术馆有些忐忑,但当她到达美术馆时,工作人员用细致热情的服务让她备感暖心。工作人员还向她介绍当晚的“音为吾乡”音乐会,她马上决定参与其中。音画交融,当展览序厅的音乐响起,工作人员描绘的城市摄影画面也在李女士的脑海中同频共振。她说:“AI的辅助和音乐的结合,让我获得了比单纯视觉观展更丰富的体验。”

这个秋夜,丝竹与光影交织,民乐的悠扬与摄影的定格共同书写“吾城吾乡”的深情。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表示,本次活动是关山月美术馆文化惠民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民乐与摄影的跨界对话,让传统文化在美术馆“活”起来。他特别提到,美术馆近年来不断探索无障碍服务,培训工作人员为特殊需求群体提供个性化协助。“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美术馆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体验。让艺术成为滋养全社会的公共精神财富!”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徐兴东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