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民生七优”幸福标杆 市民“幸福清单”从愿景变实景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庄瑞玉
07:4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正化作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注脚。

图片

深圳这座以“速度”著称的城市,正全力打造“民生七优”幸福标杆,以“温度”写就民生刻度——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一座座民生工程拔地而起,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千万市民的“幸福清单”,正化作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注脚。

学有优教:扩容提质托举城市未来

今年9月,育才中学新校区迎来首批学生,为深圳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版图再添亮色。类似的新校“开学季”,近5年在深圳已是常态。深圳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用“深圳速度”与“深圳质量”托举起每个家庭的“上学梦”。自2020年起实施“百万学位建设计划”,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09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

教育投入是最实在的民生承诺。过去5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5287.6亿元,教育支出连续4年超千亿元,2024年达1020.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如今,全市基础教育集团达175个,实现“办一所、优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增多。

病有良医:织密“15分钟健康守护网”

“大病不出深圳,小病就近解决”——这句市民口口相传的话,道出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这份获得感源于深圳医疗体系的“硬核升级”。

近年来,深圳持续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大力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批名校名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甲医院总数达33家,本地医疗水平快速提升。今年还陆续开工建设市康宁医院二期,建成港大深圳医院二期等15个项目,开业运营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等9个项目。统计显示,目前深圳医疗总床位数达到7.5万张,近三年深圳人在本市就诊率超过98%,“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已实现。

基层医疗是“网底”关键。深圳构建了以“市级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医疗健康守护网”,975家(含深汕)社康机构遍布各社区,基本形成“15分钟社康圈”。去年,深圳社康机构完成全市38.7%的诊疗量。今年,深圳将新增社康机构30家以上。

科技赋能更添智慧。AI辅助诊断、病历分析、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健康管理……超450个人工智能产品在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用落地,AI正全方位改善深圳医疗服务效能。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体质状况稳步提升。《深圳市居民健康白皮书(2024)》显示,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核心健康指标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50.9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占比为46.90%,健康深圳底色更亮。

托育养老:全龄友好绘就“朝夕幸福”

“带娃难”“养老忧”,曾是许多家庭的痛点。深圳以“全龄友好”破局,交出温暖答卷。

为破解“带娃难”,深圳连续3年将托育服务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努力发展“15分钟托育服务圈”。如今,深圳已实现一个街道至少有一家普惠托育机构,社区已成为深圳托育服务的重要力量。全市已建成600余家社区托育服务点,95%的社区已覆盖托育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找到托育点”,成为深圳父母的“新日常”。

深圳通过“医育结合、国企引领、托幼一体、老幼共托、社区嵌入”等形式实现托育服务多元化供给,为家庭解决带娃难题。在“十四五”期间,深圳累计建成托育服务机构2244家,累计托位数近10万个。

深圳正用“精度”重构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形成“居家精准服务、社区多元供给、机构专业支撑、医养有机融合”的服务格局,让“养老”真正变成“享老”。

深圳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扩大敬老优待范围,不断优化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居家更安心;大鹏新区智慧康养“一键通”系统、龙岗智能安居守护项目“五件套”,用跌倒检测毫米波雷达、生命体征监测仪等守护独居老人安全;福田“刷脸就餐”长者饭堂,全市266家长者饭堂及助餐点串联起“一餐饭的温度”。

更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以养老服务为龙头牵引,带动事业产业发展,打造“老有颐养”新标杆、银发经济新生态。全国首个养老产业链党委聚合400余家企业;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集聚1143家企业,连续两届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促成交易超12亿元……“养老”变“享老”,更催生经济增长新动能。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深圳的民生事业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未来,这座城市将继续以“闯”的精神破解民生难题,以“创”的劲头升级服务供给,以“干”的作风夯实幸福根基。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庄瑞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