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送出第二届毕业生,并颁发首届“倪明选程燕伉俪杰出教学奖”

深圳特区报&读特驻穗记者 陈行
10-25 22:5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第二届毕业生共417人

10月25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毕业典礼 · 2025” 在广州南沙举行。继去年送出230名首届哲学硕士毕业生之后,今年该校送出第二届毕业生共417人,其中不仅包括340名哲学硕士,还有52名理学硕士与25名博士毕业生,为这所创校三年的大学发展历程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毕业去向形势喜人:约五成实现高质量就业,约四成进入世界知名院校深造,约一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创业。

毕业典礼现场还颁发首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倪明选程燕伉俪杰出教学奖”,该校功能枢纽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副教授訾云龙成为这一校内最高教学奖项的首位获奖者,奖金为20万元人民币。訾云龙从26位的优秀提名者中脱颖而出。该奖项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及夫人程燕博士慷慨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每年评选1位在教学上表现卓越的老师。

訾云龙不仅融汇东西方教育背景,更在教学中践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倡导的跨学科教育理念。这份荣誉的背后,是訾云龙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他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考核以激励学生投入学习。他善于将复杂知识拆解为易于学生消化吸收的小单元,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运用正向激励、人工智能与元宇宙工具,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生态系统。这套体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的乐趣。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表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肩负着明确使命,助力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而我们坚信,卓越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出兼具好奇心与追求卓越精神的学生。”他强调,中国迫切需要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敢于挑战科学现状的变革者与技术颠覆者。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不仅要成为前沿科技的探索者,更要成为创新教育的引领者与摇篮。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他号召全体教师运用前沿科技工具与跨学科思维,设计相应课程项目,毕业生们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使其成为自己强大的助手。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理事会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教授担任毕业典礼的主礼嘉宾。她指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自创立以来便以推动跨学科突破为目标,致力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创新引擎。“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合作框架,正推动这一使命加速落地。这一合作框架融合香港科技大学的核心优势与创新精神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拓性的学术架构和大胆探索,促进两校在思想交流与实践抱负方面同频共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梁振英强调,“你们带着良好的教育离开这所大学,我们国家正在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世界是你们的。”他结合自己作为共享基金会主席在世界四大洲开展工作的经历指出,在当前国际合作中,英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作语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为学生奠定良好双语基础。“掌握好英语和中文能力会让你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他希望毕业生们在离校后仍持续提升双语能力,并提醒,尽管机器翻译技术日益普及,但中国正在迅速开放和走向世界。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硕士毕业生代表、系统枢纽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域哲学硕士

赵子璇曾一度面临坚守临床还是投身科研的抉择。在其学术导师吴钧教授和“红鸟硕士项目”黄淼俊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逐渐找到方向:以临床提出问题,以工程交付解法。在她看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学生提供打破学科壁垒的勇气以及向上的安全感。“跨学科并不是叠加知识点,而是练就一种双向思维,让我既能从病床看见工程问题,也能把实验室的方案送回病床。”

赵子璇用“开始比计划更重要”这句话与全体毕业生共勉:“让我们每一个小小的‘起步’,汇成改变世界的‘大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也寄语毕业生们:“不要甘于平庸,要力求精进!”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