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15日,2025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智能机器人锦标赛决赛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智能机器人锦标赛决赛采用“现场路演+专家评议”方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余个优秀项目团队展开了激烈角逐,最终遴选出十二个获奖项目。颁奖典礼将于12月举行。

决赛裁判培训现场
本次大赛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办,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联办,深圳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深圳市罗湖区投资促进局、深圳市中小担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至千里投资有限公司承办,并得到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大力支持。
创新突围,大赛项目展现国际领先技术水准
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是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的重要项目发现渠道。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共253个项目参加,技术路线覆盖智能机器人从感知、决策、驱动、控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技术,项目中既有理论突破期的前瞻探索,也有实验室验证阶段的样机成果,更有已具备量产条件的成熟技术,在多个细分赛道涌现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原创性突破,充分展现了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厚度与产业潜力。

决赛裁判培训现场决赛裁判合影
为了更有效地挖掘颠覆性技术亮点,给予非共识型创新更多展示空间,大赛精心组织了跨领域权威专家组成专业裁判阵容,七位裁判中包含了科学家、产业专家、用户代表和投资专家。他们结合各自的专业认知与经验,对项目进行技术颠覆性、需求强烈性、生产可行性等多个维度的打分,经过线下合议,最终遴选出十二个获奖项目。
在众多项目中,有项目凭借其创新的框架和高效数据引擎,在机器人决策学习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准;而另一个“静电人工肌肉”项目以新型薄膜电机实现柔性驱动,解决小体积下高精度低成本驱动问题,被专家评为最具颠覆性创新潜力的项目之一。
大赛科学家裁判、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研究中心专员梁贺明认为,没有创新的工程化没有灵魂,不能工程化的创新没有躯体。颠覆性创新的根本在于对基础原理的全新认知或突破性应用。目前,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体系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跃升”,而本届大赛中,已经涌现了一批代表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在国际前沿技术上实现追赶甚至领先,更在跨学科融合、工程化落地及产业生态塑造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能量。
生态共振,大赛创新成果加速产业落地转化
智能机器人产业是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融合的关键赛道。作为全国机器人产业链最完整、创新生态最活跃的城市,深圳近年来在智能制造、AI算法、材料科学及核心零部件领域持续取得突破。
产业专家裁判、深圳市有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慷认为,大赛所导入的产业资源,可以帮助初创团队更高效地展开与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借助头部企业成熟的工业化验证能力、管理经验和管理体系,更好地规避初创期风险,实现快速成长。
大赛用户代表评委、罗湖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黎迪表示,针对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参赛企业,罗湖区将从空间、金融、人才、场景、算力、资本六大核心维度,形成“从落地到壮大”的闭环服务,用耐心资本培育企业,推动产业长期发展。
投资专家裁判、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蔡涛认为, 大赛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评出“优胜者”,更在于形成了“学术前沿—技术突破—资本赋能—产业落地”的机制,对全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多重催化剂的作用。为硬科技精准导入金融“活水”,深担集团已推出总规模40亿元的“颠覆性技术贷”及总规模10亿元的“颠覆性技术基金”,全力支持有颠覆性技术潜力和有持续增长能力的项目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决赛裁判培训现场参赛项目路演现场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何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