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卡地标”到“消费目的地”有多远?深圳 K11 ECOAST差的不只是客流

深圳特区报 玄伟东 谢欣如
10-23 14:05
摘要

深圳 K11 ECOAST试营业半年后,在品牌招商、硬件体验及日常运营方面,仍有多个瓶颈待解决

深圳K11 ECOAST 是受关注的新商业项目之一,2025年4 月试营业以来,依托艺术文化定位与滨海区位优势,吸引了不少流量。

半年过去,K11 ECOAST 像一艘停在岸边的船:外形亮眼,却还没完全离岸。

目前,深圳K11 ECOAST仍处于试运营阶段。10 月 20 日实地探访发现,深圳 K11 ECOAST 仍处于深度调整期,“高端艺术商业地标” 的定位与实际运营存在落差,项目尚未完全实现预期的招商目标与运营成熟度。深圳 K11 ECOAST试营业半年后,在流量数据之外,商场在品牌招商、硬件体验及日常运营方面,仍有多个瓶颈待解决。

招商:高端定位难落地,开业率与丰富度双低

探访当日,深圳 K11 ECOAST 南北两馆整体开业率偏低。南馆 1-5 层有大量围挡,6 楼未开放;北馆 1 楼导览图显示规划 30 家门店,实际仅开放 3 家,其中服装品牌 LUXBA 占据大部分空间,消费者行程中会反复看到该品牌。北馆 2 楼未开放,挡板标注 “持续更新”,招商进度缓慢。

品牌重复率高的问题明显。服装品牌 LUXBA 占据北馆 1 楼大半区域,“顺电味” 覆盖北馆 3-4 楼大部分空间,无印良品在南馆 1-2 楼开设两家门店。这一状况降低了商场品牌丰富度与消费吸引力,也反映出招商未达预期。

据悉,K11 ECOAST 初期定位 “高端艺术商业地标”,计划打造融合国际艺术、文化与零售的消费场所。但目前商场引入小米之家、顺电味等连锁品牌填补空铺,品牌分布稀疏,无法形成有效消费动线,与 “国际艺术文化区” 的高端定位不符。虽通过非遗活动、IP 快闪店提升文化属性,但高端品牌缺位,可能长期削弱其核心竞争优势。

硬件与体验:优化未彻底,新问题接连暴露

商场虽对试营业初期 “丑地板”、灯光昏暗等问题进行部分优化,但新问题仍存在。北馆 5-8 楼因层高较低,叠加整体暗色调设计,给消费者带来压抑感,影响游逛体验。

环境气味问题成为新槽点。开业初期的甲醛味已消散,但南馆存在明显蒜臭味,北馆香薰浓度过高,长时间停留会导致不少人鼻部明显不适。

场地引导系统不完善。餐饮零售集中的地下一层入口隐蔽,导致多名游客迷路。探访当日,两批游客向店家问路,部分商户员工不熟悉商场布局,甚至指引错误方向。商场内部物流也受影响,甚至一些送货员工因找不到店铺不得不致电同事问路。

客流:节假日 “爆红” 难掩平日冷清,本地黏性不足

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K11 ECOAST 日均客流超 15 万人次。但此次探访发现,商场客流主要依赖外地游客与 “打卡” 市民,本地日常消费客群基础薄弱。地下一层面包店店员表示,因平日客流少,“面包做太多卖不完”,多数展柜空置。

仅 “费大厨” 等少数餐饮品牌在饭点时段人流较多,整个商场尚未形成稳定的本地消费生态。如何将节假日 “网红流量” 转化为日常 “消费客流”,是该项目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综合来看,深圳 K11 ECOAST 在文旅融合与活动策划上表现较好,成功吸引初期关注。但开业半年后,商业运营层面仍面临招商滞后、硬件待优化、本地客群黏性不足等问题。未来,需在引入核心品牌、优化业态配比、提升运营细节、深耕本地客群等方面发力,才能实现从 “流量地标” 到 “消费目的地” 的转型。

编辑  谢欣如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李天军


(作者:深圳特区报 玄伟东 谢欣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