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妙手神韵——石湾陶瓷创意作品展暨2025潘柏林陶塑作品全国巡回展·深圳站”在深圳时尚产业园区的南山漫谷·同构艺术空间正式启幕。
本次展览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柏林先生的全国巡回展首站,荟萃其亲手创作的70余件陶塑精品,其中包含十多件孤品原作。展期将持续至11月28日,为粤港澳大湾区及深圳市民、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欣赏国家级非遗技艺、感受传统与当代艺术对话的契机。

本次展览由南山区委宣传部、区文联携手佛山市文联主办,润杨集团等深、佛两地多个专业协会倾力支持,深圳市仓颉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广东省陶瓷协会会长陈环专程到场祝贺。粤港澳三地文艺界、时尚界、企业界及深圳观众近百人共襄盛事。
以“马”为媒:开启非遗传承新程
活动现场,潘柏林先生与领导嘉宾们一同在一匹纯白骏马装置作品上即兴焕彩,为马点睛,以“马到功成”的美好寓意,开启了这场为期一个多月的非遗艺术盛宴。
除了这匹承载着美好祝愿的“骏马”外,潘柏林先生还专门为本次展览创作了一尊马年雕塑《一飞冲天》。该作以一匹鬃毛飞扬的矫健骏马为主体,呈现奋力跃起、马踏云霄的磅礴气势,既象征着非遗传承的蓬勃生机,也寄托了对传统文化在即将到来的丙午马年振翅高飞的美好期许。

潘柏林先生专门为本次展览创作的马年主题作品《一飞冲天》
在潘柏林的亲自导览下,嘉宾们穿梭于《观沧海》、《天佑》、《笑傲江湖》等经典作品之间,从胎毛技法的纤毫毕现到人物神态的细腻捕捉,从十二生肖系列作品、潮玩精品到孤品原作,每件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与技艺精髓都被娓娓道来。潘柏林如数家珍的讲解,为冰冷的陶塑注入了温热的灵魂,让在场嘉宾仿佛亲见陶泥在他手中被赋予生命的那个瞬间。

非遗新“声”: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
本次展览精心构建了一场从耳畔到内心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声韵与思想的交融,让观众全方位感受非遗艺术的当代魅力。

由李兴、段玉、芮艳明三位艺术家组成的深圳本土民乐组合“南风雅乐”,以空灵的南箫、醇厚的中阮与清越的古琴相和鸣,倾情演绎多首非遗主题原创乐曲。随着千年遗韵在指尖流淌,为整场典礼营造出深邃而典雅的民族文化氛围。

“南风雅乐”所营造的浓郁非遗氛围,为随后展开的非遗对话分享环节做了绝佳铺垫。在知名文化学者韩望喜博士的穿针引线下,潘柏林先生分享了自己将东方陶塑的写意神韵与西方雕塑的形体美学相融合的“破局”之路,并与古桥、非遗记录者吴礼冠先生就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现场观众沉浸在这场精彩的思想交锋中,踊跃参与互动,掌声此起彼伏。
打破“静”态展览:非遗艺术的动态诠释
本次展览突破传统静态展示模式,通过科技演示、互动体验等环节,让观众深入了解石湾陶塑技艺的深度、厚度及其千年窑火的独特魅力。

展览期间,主办方特别设置了多项互动体验环节。潘柏林的弟子们现场指导嘉宾亲手制作陶塑小马,让参与者在实践中感受陶艺魅力;特别设置的互动涂鸦区将甲骨文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成为观众打卡的热门点位;而“寻马兑盲盒”活动更是吸引大批观众参与,通过趣味互动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
由深圳高新特精企业正隆伟业为现场观众带来的3D高清扫描体验,不仅提供了互动乐趣,更让承载着千年匠心的陶艺珍品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永久传承,展示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维度。

“没想到非遗艺术展可以这么有趣,完全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展览的刻板印象。”一位年轻观众在参与活动后如是说。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展陈方式,正是本次展览力求让非遗“活”起来的重要尝试。
粤港澳联“动”:共促文化传承创新
本次展览由深圳与佛山两地文艺界和文化主管部门携手联动,香港、澳门文艺家联袂登场,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上的深度合作。这种跨区域的文化合作,为非遗项目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活动也是北京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协会深圳基地建成后的首个综合性文化项目。标志着非遗保护与创新正在通过“科技+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让传统技艺得以与现代城市生活深度交融,与国际舞台无缝接轨。

开幕式虽结束,但非遗创新传承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展期中,潘柏林作品“传神写意”的独特风格和自创的“异质同构”创作手法,将会被更多观众细细品鉴、深入理解。
此次全国巡展首站落户深圳,不仅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非遗艺术盛宴,更搭建起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对话的重要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范本。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