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新增4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黄晓湘 文/图
03-18 18:2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正式发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942人),东莞共有4人入选,分别是刘伟团(樟木头舞麒麟)、李仲球(木鱼歌)、冯沛朝(龙舟制作技艺)、骆炳根(茶园游会)。至此,东莞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7人。

文化和旅游部表示,希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刘伟团是樟木头刘屋村麒麟舞第四代传人,1988年担任刘屋村麒麟队副队长,开始教授学员。为了传承好麒麟舞,23岁的他在刘屋村开设了面向中小学生及广大麒麟舞爱好者的免费班,每周固定时间开课,这一教就是30多年,刘屋村祠堂也成为全市最早的省级传承基地之一。除了定点授课之外,刘伟团还以赛带练,在表演、比赛中传授技艺,所带麒麟队曾多次在全省乃至全国比赛上斩获金奖。

李仲球,东坑镇坑美村人,从少耳濡目染,师从祖母学习木鱼歌,对木鱼歌音律、韵律和构词作了一定的研究,集创、编、演于一身。其演唱风格行腔简朴流畅,抑扬顿挫,委婉动听,富有乡土气息。多年来,他身体力行践行木鱼歌的保护和传承。利用木鱼歌培训基地和传习所等平台,积极传播、普及、传习木鱼歌知识,培养了一大批木鱼歌的苗子和爱好者,为传承和发展木鱼歌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沛朝,出生于龙舟造船世家,父亲冯怀女就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65年至1970年,他一边读小学,一边跟随父亲游走各村协助造船,开始对造船工作有了认识,学习原理并懂得木船、农艇的手工制作基础。作为冯家的第五代传承人,自小随爷爷冯桃和父亲冯怀女下乡造舟艇,五十余年的钻研打磨,冯沛朝继承了父亲及家族世代造船的经验技艺,并对龙舟相关的传统民俗和仪式有深厚的了解。

骆炳根从2010年至今,担任茶园游会理事长、总导演,统筹和执行游会及相关的各类实践活动。茶园游会是以茶山镇东岳庙为依托,每年农历三月廿五至廿八日举办,各村社民众依次按“摆会-巡游-扮会-冲神-返坛-东岳诞会(万福宴)”的传统程序展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骆炳根主动扛起保护传承茶园游会的重任,致力于探寻、挖掘散落民间的茶园游会传统仪式和文化内涵,在坚持茶园游会传统程序基础上,还融入非遗展演展示、牛过蓢松糕节、茶文化节等活动,立足东莞,辐射港澳及海外游客,历届最多参与群众高达50万人次。

2024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出台,不仅明确了市级、镇(街道)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条件、权利义务等,更提出了市文化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档案,并每年将本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报送上一级文化主管部门;市政府对列入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给予传承人补助费,对新增省级以上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给予奖励经费。

根据《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新入选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实行一次性奖励,市财政奖励金额为国家级20万元、省级10万元。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余海蓉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黄晓湘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