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阐释了人才强国的目标、内涵与路径等根本问题,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公布,指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旨在推动深圳成为全球人才高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扎实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完善人才“引育留用”体制机制,着力在精准引才、系统育才、优化生态、搭建舞台上出实招、求实效,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递出招才引智橄榄枝。深入实施重点人才计划,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大力引进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精准招引心仪之才。紧扣发展目标定位,重点围绕资源禀赋和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创新需求,深入调研人才结构、人才缺口,分类建立紧缺人才目录和人才数据库,根据区位、专业、紧缺度、人才梯次等因素划定人才招引坐标系,向外争取高层次人才、分门类招引技能人才、按供需培育本土人才,更加精准高效地引急需紧缺之才。拓宽路径柔性引才。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建立健全引才制度。以全职引进、挂职特聘、科技合作、顾问指导等形式,通过竞争性磋商、揭榜挂帅等方式,“导流”人才智力成果,集聚“候鸟型”专家人才攻关技术,为科技、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厚植人才成长新沃土。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系统育才,探索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增强人才培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契合度,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推动新兴领域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支持校企联合培育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复合型工科人才,靶向锻造硬科技创业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人才供给与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纵深推进科技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改革突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一立创新性激励,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健全科技奖励、成果赋权、绩效分配等制度;二破事务性枷锁,大力精简非必要流程,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让杰出人才受尊重、得实惠、有成就,释放创新活力。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双驱动培养模式,健全覆盖全面、资源共享、梯次递进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加大储备精专人才,形成人才梯队,实现“培育一个人才、打造一支团队、繁荣一项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
打造双向奔赴好生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机制,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畅通人才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渠道,不断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进一步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赋予用人单位在引进海外人才及相关人事、科研、外事管理等方面更大自主权,为海外人才引进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加速完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集成政策资源,切实解决海外人才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关键小事”,提供量体裁衣式保障,确保各类人才安心发展、舒心生活。建立健全容错机制。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人才能轻装上阵、敢想敢干,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搭建干事创业大舞台。破除“四唯”倾向,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人才评价坐标,充分发掘人才专长优势,面向产业需求为科研人员创新活动提供舞台,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锁定创新发展瓶颈、难点堵点,组建人才团队下沉至社会建设的基层一线、经济发展的“神经末梢”,开展点对点帮扶、面对面答疑,推动人才将自身专业优势与当地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同向发力。深度聚焦教育、医疗、文化等多领域民生人才需求,系统推进校地、院地合作机制。通过多元合作全面激活智力服务效能,精准匹配民生需求,最大化发挥人才作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民生根基。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李斌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