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新规”),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馈截止日期至2025年11月16日。
从“虚假堂食”到“AI门头”,此类外卖行业乱象屡见不鲜。记者查阅发现,新规针对网络餐饮服务长期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对平台责任不清、入网商家管理不严等环节作出系统性规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截图
从“虚假堂食”到“AI门头”
外卖乱象何以丛生?
新规起草背后,是网络餐饮服务长期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今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曾因淘宝闪购、京东、美团三大平台外卖业务竞争白热化约谈相关企业,要求规范促销、理性竞争。在这场“外卖大战”中,众多新店选择专攻外卖业务以降低成本。
记者同期在深圳多个外卖聚集地实地探访发现,部分实际不具备堂食条件的店铺,在平台上被标注为“堂食餐厅”;另有部分店铺在平台显示地址与实际经营场所不符。
此类被称作“幽灵外卖”的现象并不少见。消费者在点餐时往往陷入信息盲区,餐品是否为预制菜、后厨是否卫生整洁等关键信息难以核实。
随着技术手段的演进,部分商家开始利用“数字装修”美化门面。此前,在电商平台搜索“门头设计”“菜品美化”等关键词,即可找到提供图片定制服务的商家,单价最低不足十元,简单图片十几分钟即可生成,复杂场景也仅需数小时,低成本实现“门面升级”。
对此,美团表示,其《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审查登记规范》要求,头图(即“店铺头像”)不能使用商户牌匾、环境图、门脸图等图片。部分餐饮商家用第三方AI软件生成门头图样式的图片作为logo,有误导用户的嫌疑,平台已成立专项小组进行治理。饿了么也表示,已成立了专项治理小组,将加强对此类门店的识别与整改。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今年9月正式实施,加之平台审核力度加大,AI图审核门槛已显著提高。一位从事外卖平台运营的人士告诉记者,自8月起,此类AI生成图片已难以通过平台审核。目前,各大外卖平台上几乎已不见这类“AI门面”的踪影。
图源:图虫创意
“无堂食”标识、“一证一店”与明厨亮灶成硬标准
对于当前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痛点难点,新规提出了多项针对性规定。
新规要求,平台须在商家主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其真实经营资质,确保网店名称、取餐地址与线下实体店完全一致。针对无堂食外卖提供者,平台还须在列表页和商家主页对不提供堂食的商户加注“无堂食”标识。
在经营准入方面,新规明确了“一证一店”原则,禁止同一经营资质在同一平台重复开店。
新规同时要求平台建立从审查登记到抽查监测,再到违法行为制止报告的全流程管理制度。平台需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额的食品安全总监和人员。
同时,还须履行严格的线下核查义务,每月线下抽查比例不低于5%,并在两年内实现全覆盖。所有核查记录需保存至少两年。此外,平台还需将商家资质与监管部门数据进行校验,校验不成功的不得上线经营。
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明厨亮灶”成为强制性要求。平台需为商家视频信息的上传与展示提供技术支持,并在主页显著位置标明“互联网+明厨亮灶”跳转标识,相关视频内容需至少留存14天。
新规发布后,业内普遍认为这些举措将为行业健康发展注入“强心针”。专家认为,通过“一证一店”“明厨亮灶”等具体措施,新规将有力打击“幽灵外卖”,推动行业走向透明化与规范化。
尽管短期可能面临运营成本上升的挑战,但从长远看,这将有助于构建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增强消费者信任,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