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以来,首部反映台湾隐蔽战线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在央视八套黄金档热播,该剧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在台湾潜伏的真实事迹为蓝本,讲述了先烈们为祖国统一而献身的壮举。据统计,该剧开播首日实时收视率就突破3%。当下,这部共39集的电视剧已进入播出尾声,在央视八套收视率已突破4%,相关网络话题热度达8亿人次。剧中,那些“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英雄身影,他们的信仰与抉择令许多观众为之动容。有网友评价称,“因为知道结局,所以心情沉重。但是,一定要陪着烈士们。”“这是一部没有悬念,但必须追下去的好剧。唯一的理由就是致敬先烈!”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由于和伟监制,杨亚洲任总导演,卢敏担任总编剧,于和伟、吴越、魏晨、曾黎领衔主演,讲述了1949年吴石将军奉命赴台,在此期间多次向中共华东局传递关键军事情报的故事。与此同时,共产党员朱枫在原交通员牺牲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奔赴台湾接替,并组成“东海情报小组”,执行一项关乎成败的绝密任务。

好作品从不需要流量加持,真实与真诚自会打动人心。可以说,《沉默的荣耀》以“真名真事真场景”的纪实底色,构建起谍战剧的真实美学——90%的剧情有档案作为支撑,九成以上的人物沿用真实姓名,对历史场景的1:1重建、对历史资料的精确复刻,让那些远去的岁月有了可触摸的温度,拥有了纪录片般的厚重与诚恳,也让观众在历史的肌理中,读懂隐蔽战线工作者的孤独与坚定。

于和伟将吴石的压抑与悲壮演绎得深邃而刻骨,一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定调人物立场。让该剧更具冲击力的,是“结局已知”的叙事,让观众转而聚焦英雄“向死而生”的选择——明知只剩三个月便可能暴露,仍坚持传递情报;明知与家人难再相见,仍毅然踏上险途。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比任何戏剧化的冲突更具直达人心的冲击力。
在艺术表达上,《沉默的荣耀》完成了对英雄形象的“祛魅”——它没有将人物塑造成 “高大全”的符号,而是还原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血肉与温度。剧中的吴石,是有家庭、有乡愁的普通人,他甘愿冒着极大风险临危受命赴台,是对信仰的坚守;做出赴台抉择时微微颤抖的手指,却是放不下对家人的挂念。而吴越塑造的朱枫,她所流露出的生活智慧,对女儿的牵挂,也让革命女性摆脱了“符号化”的荧幕形象,变得鲜活而真实。即便是剧中的反派形象,也被塑造出缜密形象,并非成为烘托主角的“工具人”,更加折射出白色恐怖的严酷,呈现出隐蔽战线工作的危险与艰难。
贯穿全剧的,是对“信仰”朴素而深刻的诠释。“沉默” 是他们对纪律的坚守 ——不能言说的身份、不能告人的使命,让他们将所有情感藏在心底;“荣耀”则是他们对信仰坚守的勋章——吴石放弃大陆的和平生活,选择赴台潜伏;朱枫舍下女儿,接过交通员的重任;聂曦在家庭困境中依旧坚守使命,英雄们的选择并非源于天生的英勇,而是源于对祖国统一深沉而笃定的信念。
《沉默的荣耀》热播,或许给主旋律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真正打动观众的,从来不是猎奇的噱头或刻意的煽情,而是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信仰的真诚诠释。当那些沉默的英雄,在剧中重新拥有了呼吸与温度,他们的故事便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能跨越时空,与当下观众产生精神共鸣的力量——这份力量,正是文艺作品珍贵的价值所在。
(图片源于网络)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