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图书市场中,一部职场题材小说意外脱颖而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知名作家许韬新作《上岸》自8月底预售以来,迅速进入畅销榜单,并在9月登顶当当好评榜。这部作品的走红,不仅在于叙事的张力和人物的鲜活,更在于它在经济调整期背景下,精准捕捉了当代职场人的焦虑与心态。
职场困境的文学投射
《上岸》的主人公董培,从创业失败的低谷重新进入职场,经历了升迁的艰难、团队的背叛以及爱情的失落。小说在情节的展开中,展现了竞争的残酷与人性的脆弱。小人物“李东”的形象被不少读者视为职场暗斗的缩影,而“机会赤身裸体,有人看得见有人看不见”、“战争从来不是打赢的,是熬赢的”等句子,则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成为现实压力下的一种集体宣泄。
大量读者表示,在董培的经历中看见了自身:房贷重负、职业瓶颈、信任危机。这种现实与虚构的交叠,使小说超越了纯粹的阅读体验,而成为一种共情与自我映照。
“上岸”的哲学与焦虑
许韬在《上岸》前言中指出,“上岸”并非终点,而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书中那句“每当我们觉得自己上岸了,抬头一看,前面还有另一个遥远的彼岸”,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目标的无限递进性与个体焦虑的持续性。
这一观点也获得企业界人士的回应。企业家朱玉荣与西门子医疗高管郭萍均公开表示,“上岸焦虑”已成为跨文化的普遍心理。郭萍更强调,社会竞争不应以“淘汰”为唯一逻辑:“不能不择手段,也不能让未上岸的人淹死。”这一观点与小说的内核形成呼应,凸显出文学与现实在价值观层面的互动。
文学的现实意义
当前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上岸》所引发的共鸣,揭示了公众对公平与尊严的渴望。许韬通过主人公的跌宕经历,质疑了“加班崇拜”和“权术文化”,而转向倡导“适度工作”和“坦诚待人”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并非空洞的劝诫,而是对现实职场弊病的针对性回应。
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言:“《上岸》不是在教人如何成功,而是在提醒人如何不被成功吞噬。”
当下,所谓“上岸”已不仅是个体的目标,更是集体心态的投影。在这个意义上,《上岸》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社会学文本。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上岸”,或许不在于抵达某个既定彼岸,而在于在激流中保持方向,不失本心。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