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宏
《晚安》这篇小说,是70后作家钟二毛发表于《当代》2022年第2期的短篇小说,发表之后受到广泛好评,被多家选刊选载。好的小说要直击人的心灵,还要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好小说像作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向你慢慢剖析他人心灵的困境,或者就是自己的心灵故事。讲述别人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讲述自己心灵的、生命的体验。你能在他的讲述中,想到自己,想到你周围的人。
《晚安》就是这样的小说。小说情节概括起来很简单:母亲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教师,身患绝症后,痛不欲生,饱受磨难。她要求自己的儿子为自己施行“安乐死”,儿子是一位警察。母亲在死前向儿子讲述了七个故事,全都与死亡有关,亲人的,朋友的,甚至是自己的幻觉与梦境。母亲讲述这七个故事,也是在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同时,说明她在病痛折磨中选择“安乐死”,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
小说把这个简单的故事讲得惊心动魄,儿子面临心灵的巨大困境。作为一名中国警察,他知道帮助母亲“安乐死”要面临的法律和伦理重负,从情感层面他也无法完成母亲所求。但是,与被病痛折磨的母亲日夜相伴,亲眼目睹母亲跪在地上才能稍微减缓疼痛,母亲撕心裂肺的叫喊,他实在不能再忍受母亲饱受折磨,丧失尊严地活着。他在痛苦中选择了帮助母亲完成她的愿望。但他那从国外赶回来陪伴母亲的弟弟,却坚决反对母亲与哥哥做出的决定,甚至说,他要报警。哥哥把弟弟用手铐拷起来,在悲痛中帮助母亲服下“安乐死”的药丸。他要独自承担这一“罪孽”,承担伦理、情感的重负,甚至法律的严惩。用手铐拷起兄弟,不是怕他报警,而是要独立承担责任,让弟弟免于责罚。此时他还不忘作为哥哥的责任。顾此失彼,他没有十全的路可走。人的一生,不也常常面临这样的没有十全道路可走的困境吗?
这时,小说出现再一次转折,药丸服下一半,儿子后悔了!这是他的母亲,在情感层面他无法容忍自己的这一行为。关键是母亲也后悔了!她狠命地要吐出药物。在人的深层意志里,隐藏着强大的求生本能,这是人似乎能战胜一切的内驱力。不是面临极度的绝望,人不会选择死亡。
作家安排了一个温馨的结局来结束他的小说,让对生与死的思考进入哲学层面。这是让读者能接受的结局,但不一定是最合逻辑的结局。我们爱谈生,因为它充满了希望。却回避死,谈死,有诸多忌讳。其实,如何面对疾病,特别是不治之症的到来,如何让亲人有尊严地离去,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文学的道路千万条,通往经典的却很少,一条是向内,深度剖析人的心灵世界,开掘人深层的情感、知觉与意识的复杂性,抚平人的内心冲突;另一条是向外,剖析人间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冲突。
作家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他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倾向,都隐藏在写实性的故事的后面,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之后,您能很明确地体会得到,不需要去猜谜。这就是从鲁迅开始创造的中国的“心灵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