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CBD首开区:规划18座连廊,打造东莞首片空中街道

东莞+ 吴金华
10-15 19:12
摘要

雨天不用遮伞,夏天不怕暴晒,都能便捷舒适抵达中心公园、写字楼、万象城,地铁站

“我认为,东莞国际商务区的二层连廊,未来会成为‘网红’打卡点。”在东莞CBD首开区,规划了18座连廊,将19个地块项目串联成网。东莞国际商务区片区专员梁迪飘告诉记者,未来,无论是去中心公园、写字楼、万象城,还是地铁站,雨天不用遮伞,夏天不怕暴晒,都能便捷舒适抵达。

梁迪飘说,18座连廊将街道功能搬到空中,集通行、休闲、景观多种功能,可容纳绿化、盆栽、艺术装置、小型市集,共同构成了一个24小时畅通的交通网络。

规划建设18座廊道

为何在东莞CBD规划设计空中廊道?梁迪飘解释,东莞国际商务区开发强度高,交通、通勤、休闲、购物等一系列活动密集,仅靠平面空间难以承载。“我们借鉴香港经验做法,通过空中连廊系统,在东莞CBD首开区,把街道搬到二层廊道,在二层平台再造一个街道体系。”

东莞CBD倡导“地上地下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地上是空中串联起来的二层连廊,地下是复合畅通的地下空间。从地下、地面到空中,是一个24小时开放的有机整体。

经三路连廊上

绿轴连廊街景

经三路街景-办公组团+连廊

二层廊道以中央绿轴为主干道,通过18座连廊,将中心公园、万象城、华润置地中心、香港中心、湾区国际制造中心中部、招商湾熙中心、盛和湾区大厦、南城商贸金融大厦等19个地块项目串珠成链,并在室外设置公共平台,使空中廊道无缝衔接、四通八达。

根据《首开区空中连廊统筹研究》,东莞CBD的连廊在功能上各有侧重:有位于次干道、兼具形象展示的“形象功能型”;有以高效连接为主的“通过型”;还有补充地面活力、营造休闲氛围的“空中花园型”。

“每条连廊不只是‘过道’,还是精彩的城市生活场景。”梁迪飘说,二层连廊不仅仅是连桥,主体是地块内的二层平台,平台有通道、有节点。节点就是它的活动空间,它是个“容器”,可以装很多东西,比如绿化、盆摘、艺术装置,甚至小型的市集摊位。

在“城市阳台”看风景等日落

规划中的18座廊道,有的设计像丝带;有些用了镜面不锈钢包裹,像一条很有未来感的隧道;有的像梯田一样,有一层层退台,人们在这里可以看风景、等日落。

廊道设计遵循两大原则:保障公共便捷性,注重近人尺度的舒适体验。

位于CBD中央绿轴核心位置的“东莞香港中心”商办住宅综合体,是建设进度较快的项目,这里有三条在建的廊道,打造“城市阳台”。

港心纬三路连廊

港心绿轴连廊1

东实

华润17号连廊

其项目经理及设计主创庄文靓表示:“二层连廊起到打通‘任督二脉’的作用。我们将香港成熟的人车分流设计经验融入东莞国际商务区建设。上班族无需下到地面,就能在不同建筑间轻松通勤——雨天不湿鞋、晴天有遮阳,远离路面的喧嚣与炎热。”

绿轴天桥是凌驾于绿轴公园上方的连廊,属于空中花园型。通过与邻近的楼梯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流畅的整体流线。市民可通过旋转楼梯盘旋而上,自然衔接至连廊,俯瞰下方的绿轴公园,这里有阔落的停留空间,未来可能还有移动摊位。

莞明路天桥是形象功能型的连廊,跨度近50米,是连接项目东西两侧住宅与商办的关键节点,以空中通道解决人行过街问题。由于其下方是地铁轨道线,结构限制严格——道路正中央无法设置支撑。

为了既解决大跨度带来的压迫感,又满足结构要求,设计师与结构工程师最终采用了独特的“W型”结构,摒弃了传统的交叉型桁架,一举攻克两大难题。

(作者:吴金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