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才面对面 | 徐讯:既有基础研究的“深度”,亦有产业应用的“速度”

读特新闻记者 刘欣怡/文 魏丹 高驭哲 王茜垚 /视频 徐瑜鸿/海报设计
10-20 18:01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徐讯以华大自主研发测序仪的过程为例,诠释了科研成果落地的“深圳速度”

当刀片电池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当5G技术领跑国际无线通信新征程,当‌智能无人机为世界带来全新视野,当湾区的海风穿过研发中心的散热孔,当深南大道的霓虹与实验室光谱同频。“创新之城”深圳,正以每秒万亿次的数据心跳,孕育着这个时代的奇迹。

“鹏城优才”是深圳的造梦引擎,他们以奋斗为源代码,刻录着永续创新的城市基因。他们是科技攻坚者‌,刺破未知的边界;是人文探索者‌,点亮文明的穹顶;是行业深耕者‌,铸就产业的基石。深圳市“鹏城优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主办)推出《优才面对面》人才访谈栏目,聆听“鹏城优才”解构奋斗经历,讲述精彩故事。


在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的半山腰上,2023年落成的华大时空中心,悄然绽放于山海之间。这里不仅坐拥绝美的自然景致,更汇聚了无数顶尖科研人才。


自2007年随华大集团南下深圳起,徐讯便与这片山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坐落于盐田北山工业区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现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到如今矗立在山海环抱之中的华大时空中心,十余年间,徐讯与伙伴们一同,以基因技术、时空组学为钥,尝试在时空维度上认知生老病死、万物生长的内在规律,解码生命起源与意识起源的深层奥秘。




本期《优才面对面》邀请到了华大集团首席研究员、基因组多维解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市“鹏城优才卡”持卡人徐讯,分享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突破,以及他扎根深圳,与这座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故事。

打造百亿像素“生物相机”
探索生命起源奥秘


一粒种子如何长成参天大树?一颗受精卵如何发育成完整个体?长久以来,这些生命演化的核心谜题,因技术的局限难以被清晰解答。而时空组学技术将生命的中心法则和时空法则贯穿起来,成为继显微镜和测序技术发明以来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

图片

今年8月底,基因组多维解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接连在时空组学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先后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Cell》上,发表了Stereo-cell和Stereo-seq V2两项成果,首次摆脱了传统技术的限制,实现了在纳米尺度上观察单个细胞的“故事”。徐讯形象地将新技术比作“一台拥有百亿像素超高分辨率的生物相机”,他解释道,传统显微技术的发展已逼近光学极限,而想厘清基因组完整机制链条,必须实现更小尺度的观测,“新技术让我们能够观测到分子在细胞内部的变化,探索生物生长发育和疾病发展的过程。”


新成果的突破背后,是华大集团多学科交叉团队的协同攻坚。徐讯介绍,团队汇聚了生化、光学、机械流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大家通过头脑风暴碰撞创新思路,将测序技术、光学拍照技术、信息编码解码技术等深度融合,形成全新的技术突破。


目前,该技术已成为全球精度最高、视场最大的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此基础上,徐讯及其团队又陆续攻克了多项临床样本问题,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方法学论文。

图片

徐讯坦言,方法学论文要登上顶级期刊极具挑战,必须在原创性、稳定性、实用性以及推动科学发现等方面具备突出价值。“我们也是代表中国,在全球生命科学方法学领域,交出了一份极具分量的原创答卷。”

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
华大全链条创新体系跑出“深圳速度”


谈及高校科研与企业科研的差异,徐讯回忆起自己求学时的经历。彼时,课题组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方向,要么聚焦某个技术的单点突破,要么深耕某个具体的生物学机制,应用场景相对局限。而企业做科研的逻辑完全不同,华大集团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破解了科研机构普遍面临的先研发、后转化的脱节困境,让基础研究的“深度”与产业应用的“速度”得以兼得,让科研成果能快速落地,真正服务于现实需求。

“我们很少提‘转化’这个词,因为在做基础突破时,我们就已经看到了它的产业价值。”徐讯表示,华大集团的研究虽涉足人类健康、未来农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但其底层核心技术始终围绕基因技术展开。在徐讯看来,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更像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延伸,“就像‘前店后厂’的模式,早上完成的研究成果,下午可能就启动产品开发了。”


华大集团全链条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也离不开深圳特殊的营商环境、创新氛围以及产业配套的支撑。徐讯以华大自主研发测序仪的过程为例,诠释了科研成果落地的“深圳速度”:完整的人才结构使光学、机械、流体等各类工程师触手可及;齐备的产业链让首台测序仪的核心部件在50公里范围内即可配齐;突出的工业设计能力则快速推动样机走向成熟产品。深圳不仅具备将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务实心态,更拥有支撑这一过程的完整产业链生态。



图片

在构建全链条科研体系的同时,华大也始终将人才视为创新的核心动力,与多所高校共建联合培养机制。“要培养企业用得上的人才,最好在培养早期就介入。”徐讯介绍称,华大的研究团队会与学校科研导师联动,形成联合课题,学生不仅参与基础科研,也有机会接触产品开发全流程,从而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为契合产业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华大每届与高校联合培养的学生超过300人,为自身乃至整个基因行业输送人才,构建起良性的产业人才生态。”

来了就是深圳人
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春风高架上‘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标语,是我初到深圳时最深刻的记忆。”徐讯坦言,这句标语让他感受到了深圳对于年轻人的包容,“这是一座能让年轻人快速融入并找到归属感的城市。”在徐讯看来,深圳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仅体现在标语中,更体现在一整套系统且务实的支持政策里。从全市范围的“鹏城优才”“孔雀计划”,到各区叠加的人才政策,从子女教育、父母随迁,到住房、医疗等生活保障,“深圳为不同领域的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扎根于此。”

除了人才政策的温度,深圳高效务实的营商环境也让徐讯印象深刻。“不管是申报科技类项目,还是办理各类合规手续,流程都非常顺畅。”他直言,深圳政府的办事效率,为科研团队省去了不少繁琐环节,让大家能把更多精力聚焦在科研上。

面对广大青年科研工作者,徐讯也给出了两点中肯建议。首先要“仰望星空”,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他表示:“科研之路并非坦途,若没有如‘北极星’般坚定的长远目标,很容易在重重挑战中迷失方向。”与此同时,徐讯也提醒青年科研工作者“脚踏实地”,在他看来,论文发表与项目申请应是潜心解决核心问题过程中“水到渠成”的产物,而非科研的终极目的。“再宏大的愿景,也需要从眼前具体的一个个实验、一篇篇文献开始。”


编辑 饶欢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刘欣怡/文 魏丹 高驭哲 王茜垚 /视频 徐瑜鸿/海报设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