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来自深圳高级中学的学生贺炜博,作为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点亮慈善基金“点亮科普公益计划·探寻非遗”的发起人及负责人,走进贵州兴义南龙古寨,探访布依族“八音坐唱”传承基地,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布依族八音坐唱代表性传承人梁秀江、省级非遗项目布依族八音坐唱传承人查兰政展开对话,共同探寻古老艺术在当代的传播与创新可能。
在两位老师的介绍中,贺炜博了解到,八音坐唱是一种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布依族说唱艺术,其雏形可追溯至明清宫廷“八音”仪仗乐,后与布依族山歌、古歌融合,发展为集唱、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者常使用牛角胡、月琴、铜镲、唢呐等八类乐器围坐表演,其旋律融合了古代宫廷音乐与布依山歌的独特韵味。梁秀江和查兰政等传承人数十年来坚持授徒传艺、整理曲谱,是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重要守护者。
三人于南龙古寨八音阁前同框(左一深圳高级中学学生贺炜博,左二是八音坐唱国家级传承人梁秀江,左三是省级传承人查兰政)
在八音阁内,十余件乐器静默陈列,琴身包浆暗红,刻满岁月痕迹。“这些是寨子的‘家底’。”查兰政轻抚琴弦,闷响如叹息。梁秀江捧出泛黄曲谱,《赞古寨》《迎客来》等曲目的汉语歌词下,工整地标注着布依语发音——这是老祖宗的话,更是非遗的魂。
即兴演唱时,两位老人眼神灼亮,歌声如山涧流转。但谈及传承,梁秀江望向窗外的雨帘:“拜师要行‘三茶六礼’,学艺先学礼,光记唱词就得半年。现在年轻人嫌麻烦,徒弟越来越少了。”
贺炜博听完演奏后,被古老韵律震撼,却也发现表演形式单一、缺乏互动。“能不能让八音坐唱‘活’起来?”他大胆设想:借鉴昆剧VR版,让观众“走进”鼓楼沉浸式听戏;将布依故事制成动画,像中山木偶戏用Q版形象吸引孩子;在保留布依语韵味的前提下,融入流行节奏。他认为,只有不断创新,结合传统与现代,八音坐唱才能跨越时间隔膜,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我们倡导在传承中创新,既要守住根脉,也要拥抱变化,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据悉,“点亮科普公益计划·探寻非遗”成功启动,旨在构建持续赋能非遗的青年行动网络,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点亮慈善基金供图)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