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为智能穿戴业务在全球市场不断传来好消息。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华为智能手表以720万台出货量、21%的全球市场份额首次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一。
日本经济新闻及多家权威媒体指出,华为手表在日本电子产品卖场销售强劲,尤其在老年群体中表现突出。
这一具有标志性的反超,体现出华为智能穿戴业务在技术创新、产品线布局、渠道拓展、战略调整及研发投入等方面取得了多维度的系统性突破。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专家表示,华为苦练内功、韧性十足,给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发展增添更多信心,带来更多启示。
华为手表做对了什么
不久前,在华为穿戴音频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新一代智能手表、智能耳夹耳机和智慧屏新品先后亮相。华为终端BG CEO何刚表示,2025年上半年,华为全球腕上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第一、连续六年(2019-2024)中国腕上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第一、华为穿戴设备全球累计出货量超过2亿台。其中,华为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GT 系列全球累计出货量超过5400万台。
纵观华为手表这几年的表现和布局可以看出几个关键特点:技术产品不断创新、国内市场不断下沉、海外市场不断深耕、生态联动不断提升。
精准洞悉用户痛点,不断提升产品使用体验。以华为最新发布的新一代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GT 6系列为例,作为中端价位的智能手表,在设计风格、超长续航、智能互联体验及多项进阶运动模式方面做了进一步创新和提升,相比同样中端价位的苹果手表Series11和SE3,不论是功能还是体验上都实现了超越。对Z世代消费群体而言,华为牢牢掌握了“性价比”这个核心商业密码。
在渠道布局上,华为手表业务很有自己的策略和主张。丰富产品线的同时,华为能够最大范围覆盖到所匹配的用户。国内市场,从三四线城市到北上深广,主打一个大众普及;海外市场,懂得分析本土特点,进行特色功能适配。在面对老龄化标签的日本,华为通过与木村拓哉合作代言、简化操作界面并增加日语语音助手,成功打开日本“银发市场”。同时,日本家电卖场反馈,华为中端机型因功能全面、续航长达 21天,成为年轻用户和家庭用户的首选。目前,华为在欧洲、中东、非洲、亚太地区都有体验区和授权经销商,门店+专柜加起来超过6.2万家,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鸿蒙系统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华为手表与手机、平板、智能家居等设备均能实现无缝互联,逐步搭建起生态护城河。例如,手表可直接控制手机摄像头、联动跑步机数据,并支持微信语音回复、支付宝支付等高频功能,用户粘性和留存率显著提升。鸿蒙生态的跨设备协同让其形成日益显著的差异化竞争力。
绝非偶然的底气
华为手表能超越苹果绝非偶然。
这几年,无论是手机、汽车,还是手表这种智能穿戴设备,在遭遇压力和困境时华为总能不急不躁,沉心定气,然后找准“缝隙”和差异化玩命朝着突破口“冲锋”:苹果产品线单一,那我就打造全产品矩阵策略;苹果价格高,驻扎高端生态圈,那我就价格亲民、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国到全球渠道全铺满,主打一个大众普及;苹果总是挤牙膏式更新,那我就把牙膏挤爆,什么户外运动、健康监测、智能互联通通给足。
这些,都是华为技术、营销、战略等全方位硬实力所给的底气。
底气靠什么?还是回到老话,华为的硬实力是“不计后果的硬投入给的”。
华为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投入,证明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中国科技企业需摒弃“拿来主义”,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构建技术“护城河”。
今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华为上半年研发费用97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9.04%;截至2025年9月,华为研发费用约占上半年收入的22.70%。这一比例在全球科技企业中位居前列,展现出华为持续聚焦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的战略定力。华为甚至敢于用今天的利润去投资明天的不确定性。
2025年昇腾、鲲鹏芯片的研发使华为在AI算力领域实现了突破。华为发布的最新超节点产品Atlas 950 SuperPoD和Atlas 960 SuperPoD超节点,在未来几年都将是全球最强算力的超节点。
战略调整上,华为展现了极强的灵活性。除了手机,华为同时发力穿戴设备、汽车等终端业务;面对芯片断供,华为通过“自研+国产化”策略构建韧性和本土化供应链。麒麟芯片全面回归,恒玄科技、汇顶科技等本土企业为手表提供处理器和传感器;京东方、长鑫存储等企业在显示、存储领域实现突破。
同时,鸿蒙系统的自主研发使得华为摆脱了对安卓的依赖。截至2025年9月,鸿蒙5终端设备数量已突破1700万台,其穿戴应用市场已上线近百余款,涵盖出行、娱乐、健康等场景,另有30余款应用正在开发中。在欧洲,鸿蒙通过与SAP、达索等本土企业合作,逐步构建自主生态。
“破局”带来的信心
此次华为智能手表的登顶不仅是一次商业成功,更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实现“破局”的典范。
华为这种“越挫越勇”的精神不仅给所有中国科技企业带来信心,还向所有中国科技企业证明了几件事:面对困境,压力也是动力,长期的研发投入不能少、还需建立动态战略评估机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全球化需以本土化深耕为前提,中国企业应尊重不同市场的文化和差异,并通过“全球框架+本地细节”策略打开市场。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技术自主与生态重构,将是中国科技产业破局的必由之路。
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像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不断崛起、壮大,更多技术产品惠及全球消费者。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