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站“迎春花”暖心服务护航旅客出行

读特新闻记者 刘悦凌 通讯员 刘雯 盛宁芳 唐凯
10-07 16:29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深圳北站“迎春花”服务队员用每一次俯身、每一次奔跑、每一次坚守,书写着对祖国最朴素的告白。

当晨曦中的五星红旗在深圳北站候车室里舒展,“迎春花”服务队的红色绶带已在人流中闪耀。这个国庆长假,日均到发客流超55万人次的交通枢纽里,36名服务队员用“俯身、倾听、奔跑”的重复动作,在6天时间里完成230起紧急救助、找回123名走失旅客、归还3500件失物,用1660余次暖心帮扶,为数万名旅客的旅途增添温暖。

黄金救援中的家国情怀

10月1日清晨7时30分,人来人往的候车室里传来紧急呼救声,一名中年旅客突然倒地,值班站长刘慧与队员陈洁启动应急响应:7秒推来轮椅,30秒完成转移,3分钟送达临时医疗点。4分钟后,诊断为情绪诱发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旅客苏醒后,第一句话便是“我不想误了回家给母亲过生日的列车。”

刘慧一路小跑完成改签、送站流程。列车启动前,这位旅客在车门处含泪敬礼,将手中的国旗递给她:“这面国旗,替我向你们致敬。”

深夜寻回的生命记忆

凌晨时分的车站因夜间高铁的开行仍然热闹,却藏着最动人的坚守。10月3日0时10分,由安检口处交来的黑色双肩包牵动起队员们的神经——里面有2.9万元现金、专业相机与次日早班车票。饶文珂、陈洁、李晨光连夜核查遗失物品工单,终于找到了旅客的联系方式,于凌晨1时05分拨通了失主电话。

失主确认物品无误后,向“迎春花”服务队的队员们深深鞠躬:“现金可以再挣,但相机卡里有父亲最后一张合影。”这场跨越深夜的寻找,不仅挽回了财物损失,更守护了一份无法复刻的生命记忆。

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护航

国庆假期的站台上,每一分钟都可能关乎生命安危。10月4日18时,4号站台上20岁女孩蜷缩在地,冷汗浸透衣衫。罗美薇、赵贝、李文豪赶到现场,判断其为疼痛性休克。东广场进站旅客络绎不绝,为避免贻误病情,他们一边联系救护车改道至西广场,一边推着轮椅一路冲刺,仅用6分钟便与救护车会合。

当晚,女孩姐姐的短信传来讯息:“医生说再晚10分钟就是黄体破裂。你们救了我妹妹,也救了我们一家。”

无独有偶,10月5日,旅客谢女士因身体不适无法继续行程,副值班员滕智杰立即赶往现场,拨打120并协助其办理退票,同客运员杨海林和“迎春花”服务队刘圳一起以最快速度送其就医。同一天13时25分,“迎春花”服务队员耿必成小心地推着轮椅一路护送刚做完开颅手术的老人。刚刚把老人送上列车,车门正好关闭。他汗透的制服已能拧出水来,工作日志里的字迹却格外清晰:“只要老人少受一点罪,跑再远都值得。”

科技与温情织就安全网

“广播寻人,请留意6岁男孩……”类似这样的声音在假期里不时响起。依托“科技+脚步+嗓子”的联动机制,“迎春花”服务队实现了123起走散求助100%成功找回,最快仅用3分钟便让哭闹的孩子回到亲人身边。在唐渊、蒋婉妮、王珂、朱斌等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从6岁幼童到82岁老人,每一次牵手重逢的背后,都是视频巡查、闸机数据、人脸识别技术与队员们脚步的无缝衔接。

科技赋能更显人文温度。10月1日,A5检票口有老人走失且未带手机,裴茜文、刘佳、杨雅雯分别拿着对讲机在检票口寻人,并对老人进行安慰。在电台联控下,20检票口的客运员徐梦迅速寻到了老人的亲属,随后的“重点旅客绿色通道”里,潘杨、林珍琪、蒋媛慧护送老人穿过人潮。列车启动前,这位老年旅客频频向客运员挥手告别。

3.7万步丈量的团圆重量

“我看不见你们,但我摸得到温度。”视障旅客王先生的感慨,道尽了“迎春花”服务的精髓。10月1日晚,队长官艳带着他在座椅夹缝中找回遗失的月饼,10分钟的耐心寻觅,传递着超越视觉的温暖。而这份温暖的背后,是官艳口袋里那张写着“妈妈的座位”的纸条——那是女儿为坚守岗位的她预留的团圆位置。

20时56分,对讲机的呼叫打断了短暂的思绪,官艳转身再次冲进人潮。这一天,她的步数停留在3.7万步。正如服务队6天假期的数字清单所展现的:789次轮椅护送、75万元失物归还,每一组数字都凝结着队员们的汗水与坚守。

在深圳北站的20个站台、3.9万平方米的候车室里,深圳北站“迎春花”服务队员用每一次俯身、每一次奔跑、每一次坚守,书写着对旅客最朴实的温暖和对祖国最朴素的告白。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郑蔚珩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刘悦凌 通讯员 刘雯 盛宁芳 唐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