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企参建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开通运营,为中国企业在欧洲建设的首条高铁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10-05 12:3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当地时间10月3日,由深圳总部企业中建科工旗下中建钢构参建的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诺维萨德至苏博蒂察段(诺苏段)建成通车,标志着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开通运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通车仪式上向铁路修建者和现场群众表达感谢,他说:“特别感谢我们的中国朋友——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他高度评价合作伙伴在塞尔维亚数年间建成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

塞铁路项目北起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南至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全长341.7公里,中建钢构主要负责匈塞铁路诺苏段三个标段(K81标段、K110标段及K117标段)的钢桁架桥及接触网钢结构的施工任务。

据悉,为了保证项目钢构件质量,项目构件制造方——中建钢构江苏厂严格执行欧盟标准,挑选具备欧标资质的焊工团队,层层把关、精益求精。面对部分截面过小、箱体空间狭窄等制造难题,工程师们通过激光下料、模板钻孔和预涂装工艺等方式逐一破解。塞尔维亚监理团队曾实地考察中建钢构江苏厂。匈塞铁路项目高级监理工程师Milena感慨道:“这里令我印象深刻。中国建设者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将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完成这个项目。”

2023年12月,匈塞铁路K81标段、K110标段钢桁架桥顺利完成顶推并落梁;2024年2月,K117标段钢桁架桥主体竣工。半年内,一座座钢铁巨桥拔地而起,离不开项目团队对施工工艺的严格要求。

作为匈塞铁路单体吨位最大及跨度最大的桥梁,Km81标段钢桁架桥单体吨位近1300吨,顶推施工距离超150米,顶推最大跨径46米,施工难度大,系统同步控制精度要求高。项目团队使用国产化率达100%的顶推技术,将同步控制与液压顶推双重结合,再加上限位器精准监测,保证了桥体移位稳妥、对孔准确。

项目施工过程还面临诸多困难:项目穿越塞国人口稠密区和农作集中区,耕地红线限制导致施工场地狭小;现场土质为粉质粘土且冬雨季降水量大,场地松软泥泞,对构件运输和安装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15度,对现场焊接工艺及焊接质量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团队精心策划,研读规范,多方引进资源,内外沟通协调,通过优化工序和调配资源提高协作效率,严格按欧盟 EXC4 等级施工,满足原材追溯、焊接工艺、外观标准等严苛要求,最终如期完成三个桥段的钢结构工程施工。

如今,随着全线开通,首都贝尔格莱德至边境城市苏博蒂察的通行时间由原来的5个多小时提速至最快1小时19分钟。便捷的交通不仅极大改善了沿线居民出行,也为旅游开发、城市化进程注入新动能。

中建钢构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国企业在欧洲建设的第一条高铁,本项目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旗舰项目,也是中国技术装备与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的对接样板,更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落地的生动实践。

(中建钢构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温静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