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头条:你看你看月饼里藏着个“月亮” | 人文天地·新阅读

黄爱东西
10-05 09:04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花城记:至味西关》 黄爱东西 著 花城出版社 2025年6月版

珠江畔的广式月饼里,蛋黄莲蓉月是旗手,可以查到的成名记载是清末,也和莲香楼相关。

有种说法是1889年时城西有家糕酥馆,用莲子熬成莲蓉作酥饼的馅料,清香可口,大受顾客欢迎。后来,这家糕酥馆改名为“连香楼”,莲蓉馅的饼点已定型为现时的月饼。1910年,清翰林学士陈太吉品尝该店月饼后大加赞赏,但觉“连香”二字不雅,建议改成“莲香”,并手书“莲香楼”招牌,沿用至今。

记忆里从小吃到大的广式月饼,横轴排过去是甜口的莲蓉月、豆蓉月、豆沙月、椰丝月、椰丝莲子月;咸甜交加的火腿月、叉烧月、五仁月、鲍鱼五仁月、榄仁烧鸡月。

单是莲蓉月的纵轴上,就细分为纯正莲蓉月、蛋黄莲蓉月、双黄莲蓉月、三黄莲蓉月、白莲蓉月、蛋黄白莲蓉月;而豪华版的七星伴月各家不同,有七种口味的小月饼加一个特大月饼的组合,也有弄了七个咸蛋黄藏在饼里的一个巨大莲蓉月。

月饼切开时,大人通常都简单地哄小孩,你看里面藏着个月亮。最像漆黑夜空里悬一轮圆月的,其实是蛋黄豆蓉月和豆沙月。莲蓉的口感最细腻,像玉,比豆沙豆蓉贵,白莲蓉则再贵些。

咸蛋黄和甜馅搭在一处做成点心,如此特别的想法和做法,成为经久流传的区域性集体口味习惯,是件奇妙的事。

在广式月饼里扮演月亮的咸蛋黄,是重中之重。

粤语里有是否“够身”一说,用在家禽家畜上,是评论成熟度和成长时间是否足够,用在咸蛋黄身上,则是评价咸度和腌制时间是否足够。

可以“过仙”的咸蛋,是好咸蛋。

“仙”指从前的硬辅币“铜仙”。当年的咸蛋采购质检,是打开一只咸蛋放进玻璃杯里,合格的咸蛋黄会被蛋白浮起,还可以把轻放下去的“铜仙”不沾蛋黄地拉过去。

除了够身,还有颜色。从前的经验是,给鸭子喂的动物饲料多,它们的蛋黄颜色就比较鲜红,用来做月饼,切开时的蛋黄莲蓉月饼就特别抢眼。莲蓉家家有,月饼生意一直竞争激烈。当年做莲蓉,每家的比例大致相同:莲子十斤,白糖十五斤,花生油四斤半,关键在于莲子、白糖、花生油的质量。

到了军阀陈济棠主粤初期,国内制糖工业仍然非常落后。虽然粤地是产蔗区,但好的白糖全靠进口,价格比土糖高近一倍,即便当时较好的土糖“惠州白”,糖色也是赤黄,橘水味又很重。所以当时食品行业凡产品原料必须使用白糖的,多美其名为“冰花”,比如“冰花鸡蛋散”“冰花白糖糕”。“莲子有湖莲、湘莲之分,还有新旧之别。湖莲香味逊于湘莲,市价只及湘莲七成左右。花生油品种繁多,过去大量来自天津、青岛等地,价格较便宜,但质量却不及价格略高的纯正土榨花生油。在用料问题上,家家各显神通。”

饼饵是零食,压低成本平价竞争是饼饵业的风气。莲香楼当年冒着成本高售价高的风险,做的是精品路线,原料都选好的。

古早制莲蓉,第一步是褪莲子衣。莲子衣色赤红味涩,不褪干净做不好莲蓉。家里做莲子羹,是把莲子泡透了水之后褪衣,而大规模褪莲子衣,则用枧水。当时用枧水是技术活,枧少褪不干净,枧多则把莲子香味都给弄没了。从前的枧水绝大部分是用草木灰土法制成,碱度不稳定,除了要找靠谱些的枧水厂,具体操作也相当考验师傅。

给莲子剔芯,量少的话可以成就一副闲情图,量多则看过去满眼都是人力成本。从前大规模的工坊有种简单粗暴的做法,用木轱辘把泡软后的莲子压烂,再拣出莲芯。莲芯又不是铁钉,被压烂的莲芯多少会混在莲肉里,嘴刁的人吃起来多少有点苦味。当年莲香楼是专门雇请女工,用竹签逐粒剔莲芯。和同龄的友人聊起这事,他说小时候也体验过剔莲芯,现在想起来,至少诗意还有一点。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温静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黄爱东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