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头条:用影像志讲好澳门故事|人文天地·新阅读

许金晶
01-12 09:11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用影像呈现澳门古今历史

《澳门影像志》 李健 编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24年12月版

前不久,全国人民迎来了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与其同时,一直致力于影像志写作的中国新闻社资深图片编辑李健推出了她关于澳门的影像志新作《澳门影像志》。本书的出版,是为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送上的一份贺礼,非常值得有意详细了解澳门古今历史的广大读者关注和阅读。

在推出《澳门影像志》之前,李健已经有《北京城市影像志》《1949中国影像志》《我们正年轻:百年青春影像志》等多部影像志佳作问世。以影像呈现城市、人民、国家的历史与生活变迁,一方面是视觉化的读图时代里、对传统方志写作的“与时俱进”式延续,另一方面也是一位图片工作者对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城市史、社会文化史与城市传记写作潮流的一种敏锐回应。正基于此,这本最新推出的《澳门影像志》,也在纪念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重要意义之外,有了为这座文明交汇的前沿城市以影像化的图文并茂的方式立传的不俗价值,对于中国各地的读者,生动、直观地了解澳门古往今来的历史与发展面貌,可谓善莫大焉。

具体而言,《澳门影像志》的内容呈现,有着三个方面的显著特色:

一是丰富而立体地呈现澳门数百年来东西交汇、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特点与演化脉络。正如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在本书推荐序里所写的那样:“澳门作为中国最早、最持久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一直是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桥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奠定了在中外交通史上的独特地位。澳门是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典范,也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融汇地,是人类文明名副其实的实验室。”《澳门影像志》收录的众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中,有英国人马礼逊编纂的第一部《华英字典》和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有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国年轻女性,也有早已成为澳门城市地标与文明交流象征建筑的大三巴牌坊……这些图片汇聚在一起,将澳门作为文明交汇关键节点的城市特点清晰呈现。

二是展现澳门与祖国之间从未隔断的紧密联系与血脉互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原港澳史研究室主任、澳门史专家邓开颂在本书推荐序里写道:“《澳门影像志》着重呈现澳门同胞自古以来与祖国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的历史,是‘讲好澳门故事’的一种有益尝试。”在《澳门影像志》收录的影像图片呈现中,妈阁庙、天后宫等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建筑一直保存完好和延续使用,龙舟比赛等传统民俗与猪肠粉等传统小吃的图片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更不用说孙中山等名人跟澳门友人的合影,以及澳门回归祖国之后发展面貌的日新月异。《澳门影像志》用细致而专业的影像档案梳理,丰富而立体地诠释了“中国澳门”不变的城市定位与文化根脉。

三是如实呈现澳门社会生活面貌、文化传承变迁与今日兴盛形态。跟李健之前的影像志作品类似,她在《澳门影像志》中呈现出的影像编选的问题意识,仍然是一以贯之的“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的观察视角——尽管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名人资料图片,但为数更多的影像作品,则是聚焦生活在澳门的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与喜怒哀乐。人文主义的影像聚焦与社会史化的观察眼光,让澳门这座城市的视觉化历史,始终落脚在每一个澳门人的工作、生活与生命记忆之上。这样的城市史、影像史与社会文化史交织的优质城市影像志作品,是视觉化社会语境下的另一种城市方志与城市传记,其本身也响应了中央“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方针。

可以说,本书用影像记录了澳门一个个变化的瞬间,细腻展现了澳门数百年间的旧貌新颜,粤港澳之间的经济、文化、情感的融合,书中生动、鲜活的图片,带我们重温澳门的历史光辉,触摸历史长河中的涓滴细流,感受澳门人的精神和记忆。在此,笔者也由衷期待李健“粤港澳大湾区”系列影像志中的另外两部作品——《香港影像志》与《广东影像志》如期出版。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许金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