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爱心家庭 | 陈惠娟家庭:根脉情深映香江 志愿服务暖湾区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09-29 17:0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例如,陈惠娟推动“博物馆牵手校园”计划,持续三年以主讲老师身份带领盐田区外国语学校师生走进深圳博物馆深度学习

9月28日上午,2025感动深圳· 我的深圳故事——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分享会举行。分享会上,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年度爱心家庭”名单发布。

年度爱心家庭感言

陈惠娟家庭

希望多年坚守志愿服务与公益教育的点滴努力,汇聚成影响更多青少年的温暖连线,最终铺就护航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广阔平面。不忘初心,温暖前行。

在深圳,港籍志愿者陈惠娟用二十七年在志愿服务岗位上的坚守,成为了连接深港的“摆渡人”。而这颗奉献的种子,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种下——她的公婆陈训明、梁妙贞夫妇选择从海外归来,将青春奉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从“祖国建设”到“深港融合”,一份跨越两代的家国情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热土上,完成了一场深情的接力。

归国华侨与他们的无悔年华

公公陈训明和婆婆梁妙贞,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源头。早年毅然归国,他们将半生精力献给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今年88岁的陈训明是一位党龄55年的老党员,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曾受福建省华侨塑料厂委派,赴香港外贸公司工作十余年,为国家出口贸易与外汇创收做出自身贡献。他曾连续担任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其间恪守职责、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梁妙贞则凭借化学专业背景,成为华塑厂工程师,长期负责出口商品的生产研发。退休后,她成为滨海社区老年人协会的活跃分子,不仅太极拳、功夫扇等传统体育项目技艺娴熟,还是老年合唱团的核心成员。她常常主动带领片区的退休伙伴们一起锻炼、排练,并积极参加区、街道及社区组织的各类文艺晚会,用热情的表演诠释了健康快乐的退休生活,真正做到了“退而不休、余热生辉”。

他们用严谨务实、忠诚奉献的实际行动,为后辈树立了榜样。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感恩与回馈成为这个家最自然的传承。

港籍志愿者的公益“马拉松”

陈训明和梁妙贞的儿媳、深圳市盐田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档案专员陈惠娟,则是这个家庭中最为外界熟悉的公益代表。这个留着蘑菇头、常常身穿红马甲、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的女子,在深圳生活和工作已超过四十年,亲眼见证并参与了特区改革开放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壮阔历程。她形容自己是“深港之间的摆渡人”——不断穿梭两地,致力于文化传播、青少年教育和公益服务。

作为中国香港籍志愿者,自1998年加入深圳志愿者组织以来,陈惠娟已坚持志愿服务27年。她不仅是深圳博物馆文化志愿服务队和盐田区生育关怀志愿服务队的核心成员,更荣获多项荣誉:1999年“深圳市优秀义工”、2007年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志愿者”、2018年深圳博物馆“十佳志愿者”、2019年深圳博物馆“优秀志愿者”、2024年省市两级“最美志愿者”、盐田区2023年度特色岗位优秀志愿者等。

陈惠娟长期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自2003年起,她持续投入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与国际相关组织合作开展“促进中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简称青春健康)项目,深入深圳市各社区、企业、军营、学校乃至广东省内偏远地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相关的送课和师资培训活动,每年平均开展数十场次各类培训、数千人受益。同时,身为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的义工讲师,她积极参与香港地区的青少年性教育,助力大湾区家庭构建和谐亲子关系。2023年,陈惠娟参加了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论坛,并作《家长如何与子女谈性》主题分享。

长期耕耘终有收获。在首届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中,她的作品《给青春期男孩的一封信》荣获二等奖。在第二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品牌建设论坛中,她的教学设计作品《迎接青春期--花季雨季》被评为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她先后获得深圳市计划生育协会颁发的2015-2017年度深圳市“青春健康·生命之舞”项目“优秀培训师”称号、深圳市盐田区计划生育协会颁发的2019年度“最具发展力优秀青春健康主持人”称号,并被深圳市盐田区计划生育协会聘为盐田区青春健康俱乐部“青春健康主持人”。

陈惠娟积极推动深港文脉交流融合。2016年起,她成为深圳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依托深圳博物馆这一重要平台生动讲述深圳故事,积极引领香港同胞走进深圳博物馆,近距离体验深厚的岭南传统文化。同时,带领深港澳青少年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感与爱国情怀。此外,通过开展馆外送展导赏活动,将博物馆的精彩内容带入社区、送到居民身边,使更多年轻人受到文化滋养。陈惠娟亦注重将志愿服务与社会文明传播、传统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实现文化服务与社会教育的双向赋能。

例如,陈惠娟推动“博物馆牵手校园”计划,持续三年以主讲老师身份带领盐田区外国语学校师生走进深圳博物馆深度学习。作为盐田区外国语学校校外辅导员,陈惠娟坚持每周开展一次社团课将文博知识送进校园。她撰写的《博物馆牵手校园,馆校结合,协同育人》论文获广东教育学会2024年度学术讨论会征文二等奖。她还开展“博物馆进军营”活动,丰富了部队官兵们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

而在这座她深爱的城市里,陈惠娟尤其关注着与她成长背景相似的港人群体。2018年至今,陈惠娟担任盐田区在梅港人联谊会副会长,始终致力于为在盐田生活的港人同胞提供关心关爱服务,一是担任“事务助手”,从办理居住证、协助香港投票等实务层面提供精准支持;二是充当“情感纽带”,通过节日慰问及组织参观、登山等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归属感。她的努力也感染了其他人——多位长期居住在梅沙街道的港人主动加入街道志愿者队伍。

丈夫陈晟是一名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严谨细致,在生活中也满怀公益热情。他常年关注并参与环保事业,不仅身体力行,更带动家人、朋友一起行动。在家庭中,他是贴心的儿子、负责的父亲,也是妻子陈惠娟最坚定的支持者。

陈惠娟一家的故事,让“家”的定义超越了小小屋檐,与一片叫做“湾区”的热土紧密相连。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