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见证江门旧工业“威水史”
江门是老牌工业城市,众多厂房见证着江门百年工业史的起伏。谈起江门水泥厂,很多“老江门”并不陌生。与江门河两岸众多百年老工厂相比,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江门水泥厂显得年轻,但其生产的“江山牌”水泥名声在外,历史辉煌。2009年元旦,有38年历史的江门水泥厂正式停产,当时滘北街道办计划将原址用来建设公园和学校。当时坊间不少声音都认为,水泥厂搬迁将大大改善附近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
江门水泥厂。杨兴乐摄于2008年
江门水泥厂。杨兴乐摄于2009年
江门水泥厂作为9处主要工业遗存之一,于2015年被当地政府列入“南岸印迹”项目进行保护开发,旨在重塑江门百年工业文脉,寻找工业遗址的保存与商业化的平衡。至今,江门水泥厂依然是不少摄影师、艺术家的采风点。
多年来,江海不少工业厂房迎来新一轮开发更新,比如江门造纸厂旧址开发成为朗晴新天地,江门味精厂旧址建成星海湾华庭, 江门纺织厂旧址建成江门东汇城,江门船厂旧址打造了恒大御景半岛……相比之下,江门水泥厂的改造进展不大,当年所提的“公园和学校”未见踪影,商业化改造也不明显。如今,江门水泥厂方圆数公里内的有着江门二沙岛、海伦堡林荫彼岸等住宅小区,离培英初中、江门技校只一河之隔,跨过北街大桥就是江门市中心医院,废弃厂房似乎与不断提升的城市人居环境格格不入。
江门水泥厂内部。黄烨倩 摄
江门水泥厂不少建筑较破旧。黄烨倩 摄
片区旧改提速,水泥厂或迎来陈迹新生
按照《江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所提,江门水泥厂拟改造成江景精品酒店,或将为片区带来新展望。在国内外不少城市,有不少老旧厂房改造精品酒店的成功案例,通过资本介入盘活闲置资源,使“冷资产”变成“热财富”,亦使其成为展示特色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激发旅游消费潜力的重要载体。
事实上,放眼江门水泥厂所处的油湾片区,一场“城市更新战”正在上演。去年9月,有市民在江海区政务信息网的互动交流板块提出:“江海区滘北油湾片(水泥厂)周边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海,居住环境甚好,为何没有进行三旧改造,造福滘北居民,提升江海区城市品质?”当时该区答复称,滘北油湾片区改造已纳入该区2019年重点工作项目推进,正结合“三旧”改造以及城央绿廊建设,研究制定相关改造方案。
今年,江海区就提出,将全面启动油湾片区、下沙片区和纸厂片区的整体改造开发。在位于江门大桥至北街大桥的油湾片区,区域改造总面积达1066亩,涉及25个工业地块、17个企业、三个自然村379户村民、34栋居民楼830户居民。在改造过程中,江海区政府将牵头规划,利用500亩地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河滨公园、品牌学校,地块由所有企业主提供,建设费用按照三旧改造利益分成比例各自分摊,通过提升地块附加价值,实现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赢。
目前,江景精品酒店的具体规划尚未出台,但相关文件为江门水泥厂的改造指出了方向。在区域更新提速的大背景下,曾有辉煌历史、今拥一河两岸优美风光的闲置资产将如何华丽变身?工业文化与创意旅游将在这里碰撞出什么火花?答案有待时间揭晓。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