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做好民生工作,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 理论周刊

任恒 龙姝
09-22 08:5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仅是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激发消费潜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的重要引擎,更是在新征程上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稳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选择。

一、深刻领会让人民幸福生活是“国之大者”

做好民生工作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概念标签,而是真真实实渗透在民生保障的点滴之中。何谓以人民为中心?即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将人民的利益、需求和福祉作为自身的立场选择和宗旨坚守。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教育公平到医疗保障,从就业创业到社会保障,这一系列生动实践就是党始终致力于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最好证明。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必须有目标归宿才能收获理想的实践成果。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全过程各方面,都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目标。依据发展脉络,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契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推翻三座大山缔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到逐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并提出高质量发展,再到不断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以及优美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新期待,这一系列紧密衔接、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是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遵循人类发展的内在逻辑推进的。

做好民生工作事关实现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位列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谋划的进一步延展。这一关键部署,是基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考量,也是在持续推进扩大内需战略的基础上,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深刻洞察与精准研判后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客观而言,民生问题直接关乎居民的消费信心、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是贯穿消费提振工作始终的核心要点。其一,消费信心是提振消费的前提条件。消费信心是居民对个人收入稳定性和未来经济预期的主观判断,直接关乎其消费行为。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消费信心与边际消费倾向呈正相关。倘若居民对个人就业、收入增长和社会保障持有乐观预期,消费信心则呈正向增长,从而助推消费需求释放;反之,若民生问题如医疗、教育、养老等未能有效解决,居民将倾向于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抑制经济增长动力。其二,消费能力是提振消费的现实制约。消费能力取决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及其分配结构。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来看,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当前,我国尚在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是扩大内需的“牛鼻子”。其三,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的重要保障。消费环境包含产品供给质量、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维度,良好的消费环境能有效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潜能,让消费者敢于、乐于消费。概言之,做好民生工作既是推动居民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亦是实现消费提振目标的必由之路。

做好民生工作事关民族复兴的宏大愿景。天下大事,必成于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时代的大故事,由14亿多人的小故事汇编而成。“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教育公平、食品安全和就业创业等这类民生具体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局。“人民至上”还是“资本至上”,是区分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大任务。事实胜于雄辩。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较上年名义增长5.3%,其中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增长9.8%、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增长7.2%,连续4年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彰显了民生保障的积极成效。民生工作也检验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国家治理效能的试金石。民生涉及教育资源、医疗保障、住房市场和就业机会等众多方面,无一不考验着政府的决策智慧与治理能力,唯有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才能更好助力民族复兴。

二、精准把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点要求

民生无小事。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获得感更为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必须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聚焦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以人民标准至上牢记“我是谁”。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而言,“我是谁”的答案兼具唯一性和永恒性,即人民公仆。正所谓“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党员干部要履行好人民忠实公仆的职责,就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理念,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是民生建设的“阅卷人”,党员干部一切身份角色的认同感和民生工作的成效,最终都得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以及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为此,在增强获得感方面,应该更大力度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高质量供给公共服务。在增强幸福感方面,应该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推进群众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在增强安全感方面,宏观层面应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微观层面应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尽可能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以人民利益至上回应“为了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广义而言,人民利益关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狭义来看,人民利益与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住房保障等息息相关。全方位保障人民利益,必须善于运用战略思维破解民生难题,将“人民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深植于每一项具体工作中。确切而论,要以系统性、前瞻性的思维推动民生领域从“有”到“优”的全面升级:在教育领域,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转变,筑牢民生之基;在就业领域,推动“劳有所得”向“劳有厚得”转变,夯实民生之本;在医疗领域,推动“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化解民生之忧;在养老和住房领域,推动“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向“老有颐养、住有宜居”转变,巩固民生之盾;在社会保障领域,推动“弱有所扶”向“弱有众扶”转变,摆脱民生之困。通过一系列颇具战略思维的务实举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民地位至上明确“依靠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坚持人民地位至上的价值取向要求遵循两点原则。其一,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民生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更好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开创民生建设新局面。其二,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让无穷智慧和无限力量充分涌流。健全民生建设的激励机制,营造激励参与民生事业的浓厚氛围,及时发现、总结民生领域实践经验,成为理论政策,更好指导新时代民生实践。

民生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发展谋篇布局之年,明年是“十五五”开局之年。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拿出更多饱含人文关怀、卓有成效的举措,将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办到人民群众心坎上,切实将民生保障的“厚重底色”化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鲜亮成色”。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二审 桂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任恒 龙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