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是扩大内需与提振消费的有力驱动引擎。银发经济以医疗健康、智慧养老、文旅康养等产业为重点,通过适老化改造、养老金融创新、抗衰老产业等业态,不仅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更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直接拉动消费扩容——消费结构从基础养老向品质化、体验式服务跃迁,更在于激活全生命周期消费动能,银发经济既包含服务当前老年群体的“老龄经济”,也涵盖中青年群体为应对老龄化而产生的“备老经济”。
银发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1亿人,从长远来看,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其战略价值凸显于三大维度:其一,方向确定性。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发展银发经济是应对人口结构变革的必然选择。其二,产业稳定性。相较于短周期行业,银发经济具备抗周期特性,能培育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市场主体。其三,体系综合性。贯穿一、二、三产业,涵盖智慧养老、康复辅具、适老金融等领域,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据预测,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持续扩大,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
银发经济是扩大内需与提振消费的重要引擎
银发经济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支点,正成为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已达7万亿元,占GDP比重约6%,并呈现产业链广覆盖、多业态融合的发展态势。从就业维度看,银发经济通过催生医疗照护、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等新兴领域,将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既吸纳低技能劳动者又创造高附加值技术岗位,有利于形成就业市场“稳定器”。对企业而言,银发经济正推动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跨界融合,当前“医疗+地产”“AI+养老”等模式带动了智慧健康养老企业的崛起,为企业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注入动能。在市场需求方面,老年群体消费升级驱动市场规模从“生存保障型”向“品质发展型”跃迁,文旅、康养、金融等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显著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等政策构建起长效机制,通过各项支持举措强化市场预期,引导社会资本形成稳定投入态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确定性。
银发经济是扩大内需与提振消费的有力驱动引擎。银发经济以医疗健康、智慧养老、文旅康养等产业为重点,通过适老化改造、养老金融创新、抗衰老产业等业态,不仅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更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直接拉动消费扩容——消费结构从基础养老向品质化、体验式服务跃迁,更在于激活全生命周期消费动能,银发经济既包含服务当前老年群体的“老龄经济”,也涵盖中青年群体为应对老龄化而产生的“备老经济”,覆盖医疗、教育、金融等细分领域,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银发经济既能通过补齐养老、医疗等民生短板释放刚性消费需求,又能依托银发群体对智能设备、高端旅游等新兴消费的旺盛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传统产业提质”与“新兴业态扩容”的双向驱动,为做强国内大循环注入持久动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人口结构变迁与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交汇,既带来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现实挑战,更蕴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发经济将“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推进,既以普惠性政策筑牢基本保障底线,又以市场化机制激活老年用品研发、智慧健康服务、康养文旅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格局。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适老化改造与养老场景创新,推动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与全要素生产率优化,不断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以系统思维构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
当前,我国银发经济已进入规模扩张与质量跃升并行的关键阶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政策供给、产业布局、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等关键要素,构建供需适配、协同高效的银发经济生态。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构建系统化政策框架。以国家战略为引领,统筹制定银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发展路径和重点领域,形成覆盖养老服务、产品供给、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政策体系。重点完善土地供应、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等配套政策。二是深化跨部门协同治理。打破传统条块分割,探索建立由民政、卫健、工信、金融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银发经济政策落地与资源整合。例如,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标准化建设,完善医保支付与养老服务的衔接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开发适老化金融产品,探索长期护理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协同发展路径。通过政策协同,形成“保基本、促普惠、扩市场”的多层次政策供给格局。三是优化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银发经济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评估结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老年人需求的新特点,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内容,确保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适应性。
推动产业融合,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链。一是加速产业链纵向贯通。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为重点,推动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向社区延伸,构建“预防-诊疗-康复-安宁”全链条健康管理体系。支持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医保支付、人才培训、信息平台“三统一”。二是深化服务形态横向融合。发展“银发+文旅”“银发+教育”等跨界业态,建设覆盖老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推广互助养老等新模式,激发社区嵌入式服务活力。三是促进城乡产业协同。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城乡银发资源配置,推动城市优质养老资源向农村下沉。例如,建立城乡养老服务联盟,实现护理人员培训、医疗资源调配、适老化产品供应的一体化;鼓励城市养老企业通过连锁化运营模式参与农村养老设施建设,探索“以城带乡”产业协作机制。
深化改革,激发多元主体活力。一是加大改革力度,推行养老机构登记备案制,放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限制,破除制约市场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创新供给模式,推动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支持国有企业布局银发经济新赛道,鼓励民营企业开发个性化、品质化服务产品。三是创新合作模式。推动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立银发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探索跨省、跨境医保结算、养老人才资质互认。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银发经济合作,加强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流协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梯度转移。支持企业参与国际适老化标准制定,推动康复辅具、中医药抗衰老等优势产业“走出去”。
加固科技支撑,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突破关键技术,聚焦智能护理机器人、穿戴式健康监测设备、老年慢病管理平台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二是深化数字化转型。推广“城市大脑+养老”模式,构建覆盖健康监测、紧急救援、生活服务的智慧养老云平台。推动5G、物联网技术在家庭养老床位中的应用,开发适老化人机交互系统,建设全国统一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三是筑牢数据安全防线。完善银发经济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规范健康数据、金融数据等敏感信息采集与使用标准。建立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防范针对老年人的电信诈骗、数据泄露等风险。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推动银发经济向智能化、安全化方向发展。
【本文系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2025-2027)的阶段性成果】
【曹科岩: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健康养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健康养老学院院长、教授;蔡楚佳: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健康养老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博士】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