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头条丨搭建立体多元的史料框架 形成日军细菌战罪证闭环

陈中夏
09-21 09:31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细菌战与防疫战文献集:中国藏细菌战与卫生防疫档案(5卷本)》 皮国立 杨善尧 吕晶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5年4月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直以来,南京大学秉持“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档案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这一理念,推出了一大批抗日战争研究的原创性、重量级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在海内外搜集南京大屠杀及相关抗战档案过程中,发现大陆和台湾的档案馆、图书馆及研究机构还藏有大量的关于抗战时期日军使用生化武器,采用生化手段,破坏中国城市,摧残中国百姓的档案,这些档案史料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于是南京大学在2016年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日军细菌战海内外史料整理与研究”。

谈及细菌战研究,中日学者利用双方资料研究,取得了一些共识,同时也有较大的分歧。尤其是对中国部分地区疫情的突然爆发和蔓延究竟是自然因素引起,还是日军使用细菌武器攻击等关键问题上,两国学者间的看法难以一致。故而无论学者还是普通民众对待相关史料和著作,最关心的问题仍是能否佐证和揭露日军实行细菌战的暴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部分高校、档案馆和研究机构已有很多成果珠玉在前。项目伊始,囿于前人研究的思维,在如何遴选卷帙浩繁的档案、报刊等史料的问题上,课题组成员仍以收录战场和地区性资料为主,以期发现新的细菌战罪证。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经过向学界专家、档案馆研究人员取经,兄弟单位之间学术交流,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样做只会是“炒冷饭”,必须跳出战场视角和受害者视角,摆脱地区性个案研究,从更广的角度、更高的维度进行深入的史料挖掘。于是我们重新拾起被筛出的档案,逐份查阅,最终搭建了以行政管理、调查统计、预防救治、科普宣传为分类的框架,进而形成书稿。历时8年进行搜集、筛选、整理、分类、录入、编排,本书最终于2024年9月完成了所有的编纂工作,并于2025年4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侧重1937年至1945年全面抗战期间档案资料,但考虑到战时传染病潜伏的后发性,及战后继续开展法定传染病调查统计等因素,收录时间延伸至1949年,并吸纳日本侵华细菌战战犯在上世纪50年代接受中方调查材料。五册资料集中为档案馆藏当时档案和报刊,根据这批史料涉及的内容和性质,大致分为卫生防疫体系建立与行政管理、细菌战及各类传染病调查、疫情报告制度与传染病数据统计、传染病预防与疫病救治、细菌战知识科普与社会宣传等五个专题,全方位地展示日军侵华过程中,进行细菌武器试验和攻击下,中国上下各界的应对之策,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官员和民众,以及外籍专家深入调查、组织预防、开展救治的过程。

本书所用资料,包括各部门下发的关于卫生防疫、细菌战调查、应对措施等方面的行政公文,各地协力对抗细菌战的往来文件,部分疫情多发地区相关数据统计表,日军遗留“特别移送”档案,关于“细菌武器”知识的科普报道,以及战后日本战犯有关所犯细菌战罪行的亲笔供词等。对了解日军细菌武器攻击下的实况、战时卫生机构的运作、战争因素对卫生防疫的影响、战时防疫联动机制对卫生防疫的促进及“细菌战”知识教育宣传提升民众卫生意识等问题提供了全面的资料。

相比于以往的抗战研究和细菌战研究模式,本书力求突破创新。过去,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案等重大事件上进行宏观维度的研究非常必要,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系统、深入地对日本侵华史的研究,那么如何从还没有形成高度关注或研究不全面的角度,揭露日军的残暴和兽性,在日军的细菌战研究中对当时中国政府在卫生防疫方面的研究就是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本书通过大量当时中国政府在卫生防疫方面大量档案史料的公布,揭露了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利用生化武器、采用生化手段,妄图灭绝中国人种的残暴嘴脸。

本书5卷本是继《细菌战与毒气战》之后,国内再一次集中出版中方档案资料。这次我们搜集的史料来源更多元,内容更丰富。课题组成员走访海峡两岸暨港澳20余家档案馆和典藏档案的研究机构,围绕本书主题,本着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初衷,对入书档案进行了充分的筛选、整理,所选档案尽可能地多维度、全景式反映出日军在中国发动细菌战的真实情况,为后续进一步完成相关细菌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真实完整的史料。

在档案方面,除去进一步搜集战场和疫情多发地的史料,研究者还大量收录了1937-1949年间全国各地主要传染病的月报旬报年报表。众所周知,战时疫情加剧的原因复杂而多元,一方面由于战争带来的饥馑造成民众抵抗力降低,生存环境恶化使得人们更加容易染疫,加之难民流徙和军队调动引起传染病大范围传播,各种疫情频发;另一方面,日本入侵给当时中国刚刚起步的现代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带来巨大的破坏。但最为重要的因素还是日军利用自然环境(如:气候、自然灾害、自然疫源地等)和社会环境(如:地方病、交通、城乡环境卫生等)作掩护,实施细菌战直接导致疫情大面积流行。

对于某地疫情或其他病症的传播是否由细菌战引起,是中日双方学者争论的焦点,也是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议题。这部分各式报表,以直观的数字和文字形式表现出各地不同类型疫病自出现—爆发—救治—扑灭的全过程,结合各地疫情爆发的时间节点、中日双方军队的作战部署和调动、民众迁徙等社会因素以及多地数据关联对比,非常有利于细菌战问题的深入研究。其中,大量来自海峡对岸的史料,属首次公开。

另外,本书还收录了14名具有代表性的日军细菌战战犯的供述证言,以及当时特别移送档案中日本宪兵队关于拘捕苏(联)方人员的相关报告。对战犯供述史和特别移送档案的进一步翻译与整理,亦是对日军开展细菌战多方史料的搜证。研究者希望通过越来越多档案的挖掘与公布,搭建出一套立体多元的史料框架,形成日军细菌战罪证的闭环。相信时间与空间多个维度的交互,能够让史料所反映出的抗战史实更加确凿、无可辩驳。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