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无数微光聚成新的光源,去温暖更多人

05:53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北站社区何以获评“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社区志愿者上门看望独居老人。

大学生志愿者辅导社区儿童。

北站社区受邀参加全国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交流活动。

社区志愿者为居民免费剪裁衣物。

“需要帮忙吗?”这句充满温度的询问,是很多深圳人日常邂逅的善意。而在民治街道北站社区,这份善意有了更具体的模样。

放学铃声响起,“课后四点半”课堂敞开大门,志愿者或轻声为孩子们讲述绘本故事,或耐心辅导课后功课;心理咨询室里,志愿者静静守候,用倾听与沟通为居民纾解压力、传递温暖;厨余堆肥花园中,志愿者手把手教居民将厨余变沃土,改良社区花园土壤……

不久前,中央社会工作部举办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发布仪式暨现场交流活动,北站社区作为广东省唯一受邀先进典型代表,参加领奖并进行现场展示交流。北站社区也是全市唯一的“2024年度全国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获奖单位。

这个特殊的社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万,辖区构成极具复杂性:既有4个花园小区、1个城中村与1个大型保障房小区,覆盖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又聚集着30余家各类政府部门、多家总部经济企业,更坐拥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北站。独特的区位条件、复杂的社会结构、多元的组织形态,叠加多样化的群众利益诉求,让北站社区的治理与服务面临不小挑战。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社区,为何能在全国众多社区中脱颖而出,斩获国家级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答案,藏在志愿者穿梭不息的身影里,藏在爱心流转的温暖故事中,更藏在党建引领的创新实践里。

志愿精神在社区扎根生长

在北站社区,无数平凡人以坚守与传递为笔,书写着一段段温暖人心的志愿故事。

51岁的蔡贤妹便是其中一位践行者。2016年,她因好奇路边“红马甲”的身份,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

疫情期间,她与一位独居老人结下了特殊情谊。当时,志愿者团队需定期给独居老人打电话问候,蔡贤妹主动承担起与这位老人的沟通工作,每周准时拨通电话,陪老人唠家常、解闷。“她总说,虽然没见过面,但每次听到我的声音就特别开心。”之后,蔡贤妹和其他志愿者登门探望,“我刚进门,她一听我的声音就喊‘小蔡,我终于见到你了’!我特别开心!”时至今日,蔡贤妹仍清晰记得那次初见的场景,她忍不住开怀大笑,两排洁白的牙齿露出来,眼睛弯成了一道月牙,满满的喜悦溢于言表。正是这份来自陌生人的认可,让她真切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温暖,也坚定了她继续干下去的决心,这一干就是9年。

9年来,蔡贤妹的志愿服务足迹遍布社区的各个角落,“我能帮到的就帮,志愿服务就是用真心换真心。”如今,她的家人也在暑假陪她一起做志愿者,温暖在接力中愈加绵长。

与蔡贤妹并肩前行的,还有党员志愿者罗美玲。2016年注册志愿者后,她从协助校园活动起步,逐渐将服务延伸到社区:发挥音乐特长开设尤克里里公益课堂,策划亲子绘本共读,组织国学公益沙龙……2023年,罗美玲接过网格妇联工作的担子,将服务重心更多放在妇女儿童群体上。一次活动中,一名三岁孩子把玩具车义卖款全部捐给公益基金会的画面,让她格外动容:“这就是志愿精神在孩子心里种下的善良种子啊!我们做志愿服务,或许自己只是一束微光,但当这束光凝聚起来,就能点亮更多人的心,让他们也成为新的光源,去温暖更多人。”

在北站社区,温暖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爱心流转。居民陈娟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

此前,陈娟因女儿升学焦虑不已。2024年9月,社区残协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得知消息后,陈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名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志愿者每周上门为女儿辅导课业、答疑解惑,这一陪,就是一个学期。不仅如此,志愿者还带女儿走进大学校园,逛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体验大学食堂的烟火气,用亲身经历向孩子传递学习的乐趣与动力。这份特殊的陪伴,渐渐帮女儿摸索出适配自己的学习方法,攒起了面对学业的信心。最终,女儿凭借努力考入了心仪的高中。

“我是肢体二级残疾,这些年我真切感受到了深圳、感受到了北站社区对我们残障群体的用心。住的保障性住房很舒心,社区图书馆就在身边,孩子学习特别方便。就连给孩子辅导的送教老师,都这么尽心尽力。”说起这些,陈娟的话语里满是感激,“在这里生活,我有底气、有自信好好过。”

被这份温暖深深打动,陈娟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我想把收到的爱传出去,用自己的一点力量回报社会。”

从年轻志愿者到深耕多年的志愿“老兵”,从被善意温暖的受助者到传递温暖的助人者,北站社区的志愿故事一直在书写。这些鲜活的故事,让“爱心传递、力量赋予”的真谛愈加清晰,更让志愿精神在社区里扎根生长。

构建全民共治生态

回忆起入选“2024年度全国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的瞬间,北站社区党委书记郑阳难掩激动:“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为社区默默奉献的志愿者!”这句感慨道破了这份荣誉背后的核心逻辑——将无数志愿者的力量汇聚起来、拧成一股绳。

北站社区的志愿服务之路,始终循着清晰的指引前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站社区时作出“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指示,为社区发展锚定了根本方向。社区党委以此为根本遵循,整合此前零散的志愿服务资源,创新推出“党员群众共享会”机制,居民可通过分享时间、技能、资源积累积分,再用积分兑换服务或物资。

在此基础上,社区创新打造“一社三会”工作机制,通过居民议事会倾听民声、专家参事会汇聚智慧、党员群众共享会凝聚共识,依托党建引领撬动辖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资源,形成志愿服务的强大合力,将社区治理从“他组织”转向“自组织”、从“单一推动”转向“多元共治”。同时,社区围绕居民需求动态开发服务场景、拓展志愿岗位,实行“岗前培训+专项提升”机制,定期开展团建活动、举办“一社三会”年度表彰活动,让参与者在付出中收获认同感、实现自我价值,逐渐形成“越参与越热爱、越热爱越投入”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北站社区,已构建起“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志愿服务生态,这份生态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常态化组织党员、离退休干部等参与交通文明劝导服务,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到所在地基层党组织报到率均达100%,年均开展党员志愿活动80余场次;社区志愿服务参与人数超1万人次,累计服务工时突破10万小时;每年评选出的“志愿之星”中,不少志愿者年度服务时长超1500小时;让不同群体在志愿服务中各展所长,培育形成8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成为社区治理的“专业力量”,例如,“心理关爱”为居民疏导心理压力,“零碳未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邻里守望”则专注守护高龄独居老人,年均开展服务活动5000余场次。

其中,“邻里守望”服务队由相对年轻的退休居民组成,他们不仅每日上门送餐、陪老人聊天、打扫卫生,还随叫随到解决马桶疏通、电灯维修等生活难题,用细致关怀温暖着社区百余位独居老人的晚年。88岁的徐婆婆便是受益者之一。儿女不在身边、身患多种疾病的她,在深圳生活的六年里,总能收到志愿者定期送上门的热饭,屋子也收拾得干干净净,就医也有志愿者陪同。“社区志愿者真的把我当宝一样关心。”徐婆婆说。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这句话我们常挂在嘴边。”郑阳感慨道,“其实我们社区的志愿故事都很小,小到一碗饺子、一次指路、一场陪伴,但正是这些微小的温暖瞬间,织就出‘人民城市’的壮丽画卷。”

绘就基层治理温暖底色

实际上,北站社区的“全国最美”并非偶然,而是民治街道系统性推进志愿服务、构建全域志愿生态的必然结果。

从深圳北站的人流熙攘到社区街巷的烟火日常,“民治街道以党建为纲、创新举措为目,将志愿服务变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让‘志愿红’成为辖区动人的底色。”民治街道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副主任黄文倩如此总结。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构建高效联动的组织体系。街道先从“划格子”破题,将辖区精细划分为77个片区、679个网格、1158个楼栋格,还动态标注出114个重点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管”。为了让这张“网格地图”真正“活”起来,街道推行片区格、重点网格“专职+兼职”双岗位制,推动干部、党员、社会力量常态化下沉,同时通过“挂点包联”督导机制,吸纳网格长、楼栋长、物业代表中的党员进入党组织,参与日常巡查、诉求解决和志愿服务。将区街挂点干部精准对接到薄弱片区和重点网格的“隐患预警圈”机制,让治理精度再提升。

在民治街道“定格+”工作模式的赋能下,基层治理真正实现了“人在格中走、情在格中知、事在格中办”。围绕群众生活与城市运行的核心需求,民治街道让志愿服务精准“扎根”于“定格+”服务的各个场景,用“红马甲”的身影勾勒出一幅幅暖心图景。

在深圳北站这一城市交通枢纽,“志愿红”从未缺席。每天有超40人次的志愿者坚守固定点位,逢年过节如春节、端午节,“五彩北站先锋服务”便迅速启动,日均集结350人投入客流疏导、便民帮扶。今年上半年已有1.3万人次志愿者在这里留下足迹,累计服务4.5万小时。走进深圳北站,总能听到“需要帮忙吗?”的亲切问候,志愿者们或为旅客指引方向,或帮着搬运行李,成为人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针对社区交通痛点,志愿者们同样“对症下药”。每天有70余人驻守地铁站出口,引导电单车、自行车规范停放,累计动员超4000人次,服务时长1.6万小时;在33个重点路口,今年上半年有2.6万人次志愿者值守2.8万小时,用耐心劝导保障道路通畅,让文明出行理念慢慢融入居民生活。

除了街头巷尾的服务,跨单位的“共建故事”也每天在上演。民治街道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社区党组织联席会议,共同解决社区难以协调的问题。北站社区曾联动深圳北站、巴士集团等单位,开通直达龙华设计产业园区的接驳巴士,解决了园区员工上下班的通勤难题。还有“面对面沟通”平台,每月邀请共建单位来社区“走亲戚”,主动发现和收集居民的真实需求,做到“居民呼叫、服务即到”。

在体系与服务的基础上,民治街道鼓励各社区挖掘特色,打造“一社区一品牌”,让基层治理既有“共性”更有“个性”,也让志愿服务随之形成了鲜明的辨识度,凝聚起更强的共建合力。

“问题怎么解决,大伙都来出出主意!”北站社区的“一社三会”,搭起了居民、商户、物业等多方主体的议事桌,大到居家养老,小到文明养犬、垃圾分类,只要是居民关心的事,都能摆上台面商量,真正实现“众人的事众人管”;龙塘社区的“三微三邻”,依托亲邻之家开展缝纫培训、全职妈妈技能课等活动,让原本陌生的邻里渐渐熟络,巷子里满是亲切感;民乐社区则激活“栋”力,组建“专职+兼职”双楼栋长队伍,让治理触角延伸到城中村的每一栋楼,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民治街道实现了对志愿服务的系统化、组织化和高效化赋能,不仅扩大了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和覆盖范围,更提升了服务的精准度和专业化水平,让志愿服务从“单打独斗”变成了“集体作战”,从“好心好意”走向了“精准有效”,最终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良好生态。

更可贵的是,“北站模式”正在复制推广。“我们正逐步将北站社区的党组织联建共建机制、‘一社三会’治理模式推广至全街道,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黄文倩介绍道。

目前,民治街道“党组织联建共建”机制已吸纳成员单位152家,签订共建协议88份,配齐兼职委员45名。联合共建党组织已开展各类便民惠民活动333场,惠及约1.6万人。同时,街道完善社区党组织联席会议机制,常态化每季度召开联席会一次,围绕“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治理共抓”深入交流探讨;各社区还与联建共建单位通过书记茶话会、“一社三会”等形式,完善对话沟通渠道,让社区治理中的难题得以高效化解。

当“志愿者之城”深圳的义工文化与基层治理创新碰撞出火花,北站社区的实践,正是读懂这座城市精神内核的一把钥匙。

故事仍在继续,温暖持续生长。深圳的这份志愿之光不仅点亮了北站社区的清晨,也温暖着每一个奋斗者的夜晚。这或许就是深圳志愿者精神最动人的模样:

一座城市,因为无数人的善意,而永远温暖如初。

记者;白念平

编辑:阎建伟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