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7(2016)》。该蓝皮书指出,当前网络空间五类犯罪最为突出,而令人惊心的是,网络犯罪主体呈现低龄化特征,参与网络犯罪的未成年人增长迅速,并且青少年参与网络犯罪的“暴力化”倾向愈加明显。
蓝皮书指出,2014年,参与网络犯罪的主体中,14岁未成年人的比例已上升至20.1%,而2010年这一比例为12.3%。2015年2月,一名17岁少年借助黑客技术,破译掌握了全国19万个银行账户的资料,再利用网络支付漏洞盗刷他人银行卡,牟利近15亿元。
此外,网络语言的情绪化、暴力化趋势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必须高度警惕。随着社交平台、贴吧、论坛用户逐步低龄化,在网络语言暴力的感染下,引发群体行为,甚至会引发大规模的网络事件,如山东威海市文登区发生的“纳年纳兔纳些事吧”冲突引发的线下械斗等。同时,校园暴力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压力和同伴影响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参与网络犯罪的“暴力化”倾向愈加明显。
读特新闻+
当前网络空间五类犯罪最为突出
1.作为黑产链条源头的盗窃信息犯罪
盗窃信息、电信网络诈骗这两类犯罪形式占历年网络犯罪总数的90%以上,且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一方面,网络漏洞、黑客攻击、信息泄露等事件频繁发生,盗窃信息案件数量增多;另一方面,盗窃的信息成为网络诈骗、赌博、色情等网络犯罪的信息源,黑客攻击网站盗取信息已成为黑产链条的重要一环。
此外,盗窃信息、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重点关注和打击的网络犯罪类型。2016年3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2015年以来审结的9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据艾利艾智库统计,其涉案金额合计达2808.7万元。
2.针对智能硬件、物联网的网络攻击
黑客攻击已不仅限于传统互联网,各种智能硬件正将我们带入万物互联时代,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也隐藏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风险。此外,智能电视日益普及,并与商业行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网络会议、网络支付等,而远程攻击者可以控制一台智能电视并在上面播放任何他想播放的内容,甚至任意安装恶意应用。种种迹象表明,智能硬件的安全漏洞已成为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针对新领域的管理办法及信息治理的方法还未有明确的标准,这也将为治理增加难度。一方面是信息变异及取证问题,另一方面管理手段跟不上技术发展也是制约因素。
3.潜藏在深网、暗网的非法交易
利用网络贩毒、贩枪及传播其他非法信息已成为突出问题,在暗网中的非法内容更远甚于此。一些专业的搜索引擎能帮助用户更简单地找到贩卖违禁药品、枪支、被窃信用卡账号、假币或者伪造的身份证的非法网站。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搜索引擎通过深度挖掘完全匿名的暗网(Dark Web),获取信息并进行非法交易,比如泄露敏感信息、洗钱、身份盗用和信用卡欺诈等,或用暗网对抗政府的审查。这些隐藏在暗网中的非法信息、非法交易,随时有形成大规模网络犯罪的可能。
4.基于虚拟信用的互联网金融犯罪
2015年,P2P平台欺诈、非法吸存等事件频频曝光,网贷平台诈骗成为一种新型网络犯罪暴露在公众面前。至2015年11月底,互联网金融领域问题平台涉及的投资人数约为15.7万人,涉及贷款余额为82.7亿元。除涉嫌非法集资外,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实施网络诈骗也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另一犯罪类型。
此外,部分互联网平台推出的虚拟信用赊购服务,如“先消费,后付款”的模式成为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虚拟信用非法套现的工具。不法中介机构通过网络渠道如论坛、贴吧以及专业网站发布套现攻略,吸纳需求方加入QQ群或微信群组,并组织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平台通过盗取账号、冒名申请、转借他人账号、自己刷单、引导买家等方式,进行虚构交易从而实现套现。
5.借助移动社交手段衍变的网络黑产
网络犯罪还通过设置精准场景,将触角延伸至移动互联网,并利用新的互联网产品功能演变出新的犯罪模式。网络色情“居于云端”,借助社交网络跨平台传播: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云盘存储色情信息,通过买卖账号,并借助即时通信工具传播淫秽色情信息,钱物分离、社交传播的方式增加了取证、留证的难度。
网络赌博移动化使得参与规模越来越大,侦破案件更加困难。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不受地域限制,隐蔽性强、支付方便、取证难,助长了参与者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网络赌博演变出“红包接龙”等多种形式,将网络游戏发展为赌博活动,涉及网络游戏服务、虚拟货币、第三方交易平台等,具有传播快、范围广、变化快、用户多的特点。参赌人员使用网络单线联系,并通过地下钱庄流转结算资金。
调查显示男性识别谣言能力高于女性
6月21日下午,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7(2016)》。该蓝皮书指出,调查显示男性识别谣言能力高于女性。
蓝皮书通过案例分析、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探索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微信公众平台中谣言的传播特征与受众心理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识别谣言的能力与性别有关,男性识别谣言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男性与女性受访者在受教育程度、阶层上无显著差异,男性的年龄层稍微高于女性。
同时,调查发现,对于十分重要但是真伪难辨的信息,70.3%的受访者都表示“宁可信其有”,只有17.6%的人选择“宁可不相信”,另有12.1%选择“其他”。受众“宁可信其有”的态度降低了判断能力,使其更易受谣言影响。
人们认为最常见的谣言主题为健康养生类、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这三类还有较高的欺骗度。
编辑 欧阳炜